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新时代文艺应有怎样的思想定位

2025-01-08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王伟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不朽的经典。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再到元代戏曲、明清小说,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文艺历史的一座座连绵不断的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样的优秀作品,将是属于我们时代的经典与高峰。此后,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呼吁铸就新时代的文艺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如何积极响应这一号召,把打造时代经典的历史重任落在实处,是摆在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毋庸置疑,完成这一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的关键是,沉下心来,以美学的方式奏响时代之音、抒写人民之声、高唱爱国之歌。这也是新时代文艺应有的思想定位。

奏响时代之音

细节绝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而是要精心选取那些能够或显或隐、或强或弱地彰显时代总体性的细节,精心编织成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统一体。这就需要作家艺术家具备总体性的视野

时代是客观的存在,对时代的呈现或表征,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话语范式。相比之下,文艺话语主要是以美学的方式进行书写。这既是文艺的独特性质,也是文艺赖以存身的根本。关于这一点,鲁迅曾在“革命文学”论争中有过专门辨析。他将意在展演革命时代的“革命文学”分作两种:一种是狭义的标语、口号式的革命文学,一种是广义的有血有肉的革命文学。他批评前者徒有虚名,认为革命之所以在标语、口号之外要用文学,恰恰是因为文艺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又如,同一个时代的表述,历史话语将其概括为“安史之乱”,而文学话语则描摹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总体而言,不同话语在呈现时代过程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博弈,而以审美介入其中的文艺话语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力量。

文艺与时代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有的直接,有的间接。一方面,时代为文艺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巨变,不断催生新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时代又对文艺的形式产生潜在的影响。这充分体现在体裁、意象、语言、风格等方面上。正因如此,清人梅曾亮才于《答朱丹木书》中提出:“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时。”叶燮在《原诗》中写到:“夫自《三百篇》而下,三千余年之作者,其间节节相生,如环之不断;如四时之序,衰旺相循而生物、而成物,息息不停,无可或间也。吾前言踵事增华,因时递变,此之谓也。”放眼古今中外,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可谓文艺的一条普遍规律。因此,新时代文艺应与时代同步伐,立体呈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新时代是中国人民迈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时代,是中国人民拼搏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新时代的文艺表达,需要从新时代现实中萃取题材、提炼主题,并将它们转化为丰富多姿、真实感人的审美细节,在细节中生动诠释时代的沧桑巨变与伟大飞跃。

值得注意的是,细节绝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而是要精心选取那些能够或显或隐、或强或弱地彰显时代总体性的细节,精心编织成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统一体。这就需要作家艺术家具备总体性的视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在匈牙利文艺理论家卢卡奇看来,“总体”对各个“部分”有着“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历史与阶级意识》)如此而言,只有在与时代总体性的有机关联中,细节方能真正实现存在的价值。否则,细节就难免陷入孤立无依、自说自话的境地——即便一个个细节十分出色,终究也难以形成富有时代意义的美学整体。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写到:“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时代总体性与审美细节之间的关系,亦可作如是观,时代经典无疑是两者相得益彰的“鸣凤”。

抒写人民之声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千姿百态的具体人物。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发掘彰显时代精神的新人,塑造出更多具有感染力的人物,为时代留下经得起读者和时间考验的经典文艺形象

悠久的中外文艺史有力证明,凡是那些能够轰动当时并传于后世的作品,无不反映着时代要求与人民心声。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战线走出了一条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党在百年奋斗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文艺与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这些重要论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人民叙事提供了行动指南。

以人民为中心,书写人民之声,既是历史的不绝回响,更是时代的客观要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正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文艺界响应时代召唤、心系祖国人民、追求美学理想,推出了一大批时代经典,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发挥了重要的美学效应。现今,我们已经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在创造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进程中,美学的作用不可取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心声、人民利益与人民意志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用时代经典夯实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以美学方式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也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客观需要。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满足国际社会深入了解中国的需要。通过对人民生活的美学表达,可以让国外民众在审美的过程中感受国人的伟大创造实践和崭新精神风貌,深化对中国现实与中华文化的认识。

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打造时代经典的根本保证。人民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人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创作方法。现实生活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创作素材,作家只有认真咀嚼、完全消化,才能将其提炼并转化为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明代谢榛的《四溟诗话》把这个美学化的过程生动地类比为酿酒:“作诗譬如江南诸郡造酒,皆以曲米为料,酿成则醇味如一。善饮者历历尝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苏州酒也,此镇江酒也,此金华酒也。’其美虽同,尝之各有甄别,何哉?做手不同故尔。”经由不同的创作主体与创作技艺,生活素材将得到不同的熔铸、蜕变与升华,形成风格多样的优秀作品。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千姿百态的具体人物。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发掘彰显时代精神的新人,塑造出更多具有感染力的人物,为时代留下经得起读者和时间考验的经典文艺形象。

高唱团结之歌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以文艺的力量把14亿多的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打造时代经典,意味着用新的文艺作品唱响爱国旋律,践行团结的美学、团结的诗学

上下五千年,滚滚长江东逝水,留下了无数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同时也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抒发忧国忧民、歌咏爱国情感的诗词歌赋。家国情怀或爱国主义的美学叙述若涓涓细流,汇聚为隽永而深沉的美学力量,潜移默化地陶冶并形塑着人们的团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永恒的情与浩荡的气,家国情怀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以文艺的力量把14亿多的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打造时代经典,意味着用新的文艺作品唱响爱国旋律,践行团结的美学、团结的诗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为新时代文艺的家国书写指明了努力方向。书写爱国主义的美学篇章,需要辩证处理如下三组关系:

一是宏大叙事与微型叙事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爱国英雄与时代楷模是爱国主义的典范,是时代、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因此,礼赞英雄、致敬楷模一直都是爱国主义叙事的重头戏,与之相应的是宏大的题材与英雄化的处理。现当代文学史上,这种宏大叙事的模式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就事件与人物的关系而言,这一模式聚焦的是大事件与大人物,现今仍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理论上,还有其他三种叙事模式值得尝试:大事件/小人物,小事件/大人物,小事件/小人物。在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这些微型叙事得到了精彩的演绎。它不仅通过小事件展现出时代英雄对国家发展的默默奉献,而且展现出大事件背景下普通人的家国情怀。宏大叙事与微型叙事之间并不矛盾,它们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两者不可偏废。

二是大我价值与小我价值之间的关系。回顾文艺发展史,既有过重视国家与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重视大我价值而忽视甚至否定小我价值的偏向,也有过以小我价值、个人主义冲击与否定大我价值、爱国主义的错误做法。实际上,两者都把大我利益与小我利益割裂开来,违背了在实现大我发展的同时促进小我的全面发展这一辩证关系。这两种偏向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都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知往鉴今,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叙事,要着力展现个体如何超越小我、不断融入大我并促进大我的发展,以及大我如何汇聚小我、整合小我并持续实现小我的升华,展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个人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筑同圆的关系,从而以审美力量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大我和小我的价值关系。

三是美学传承与美学创新之间的关系。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中国精神的重要源泉。新时代的爱国叙事,既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与道德规范,又要传承和弘扬其中的美学精神。中华美学精神强调含蓄之美、意境之美、和谐之美,这些美学理念迄今仍有极高的价值。一方面,我们要借助新的传播媒介激活古老文化中的传统美学精神;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新的创作素材创新和发展中华美学精神。美学创新离不开美学传承这一基础,美学传承要着眼于美学创新。

总而言之,时代之音、人民之声、团结之歌是新时代文艺应重点书写的主题。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与时代同步伐,为亿万人民鼓与呼,以更多经典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象,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文艺的力量。

(作者系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