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视野下的沉浸式演艺
2025-02-05 发表|来源:文汇报|作者:水晶英国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说:“仅仅一天,心灵便可造出五湖四海,有些从未踏出出生之地的人早已游遍了世界”。对我来说,走进剧场或沉浸式演艺空间的时候,就是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作为演艺大世界的参与者,我亲历了上海演艺市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上海已经拥有了一个特殊板块,哪怕放眼全世界的演艺界都堪称独一无二的“高地”,那就是“沉浸式演艺”。
被视作传统的镜框式舞台,其诞生的历史其实很短,最早出现在1618年的意大利,向前是更古老的古罗马、古希腊户外剧场,向后是《不眠之夜》这些最初由英国团体拓展出来的沉浸式演艺。从演给神看的戏到客厅剧,再到后来的环境戏剧、空的空间、黑盒剧场,还有今天的旅游演艺等等,都是对镜框式舞台的突破,其发展并不完全是在内容上的变化,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手段的变化,更多还蕴含着剧场空间上的变迁,以及由此而来的从观看向体验的转化。
2016年《不眠之夜》以沉浸式演出的形态第一次进入到中国,此前这类创新形态的演出真正在英国出现是2003年,到现在也不过20多年的时间。《不眠之夜》上海版从2016年到2024年8月,演了2000场,总收入5.2亿,观众超过60万次。很多外国游客进入中国的首站就是上海,而《不眠之夜》就成为他们打卡非常重要的一个选择,因为随着美国版的停演,上海版已成为目前全球唯一还在上演的版本。
亚洲大厦“垂直百老汇”的诞生,又是另外一个案例,其出现的基础,恰恰是基于2016年之后整个“环人民广场演艺聚集区”的新政实施,才能在传统写字楼这样的空间当中去做小剧场。“星空间一号”在亚洲大厦里面有19个剧场,除了最初的《阿波罗尼亚》之外,还有非常多不同于其他形态的空间在这里面出现。拥有大量商业空间的城市,其实面临着一个城市中心的商业建筑物空间升级和功能换代的问题,演艺在这个过程当中是非常好的介质,可以介入新的空间功能转换过程。事实上,“星空间”模式已经迅速扩展到了其他的商业空间,像一百、大世界等都有他们的分店,外地也有类似剧目的合作驻场版。
整个环人民广场区域演艺项目的聚集,使得很多外地和外国游客抵达后的消费内容更丰富了。远在韩国人周末来上海之前,周边长三角就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年轻人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入沪连打”攻略,比如在上海三天看九场戏。有关部门负责人曾经在去年年初的一个采访中披露,以前游客在上海的停留天数大概在两天左右,有了丰富的演艺内容之后,平均停留天数是2.84天。
虽然2016年才在上海出现了第一个大型标志性沉浸式作品,但沉浸式演艺在全国的蔓延速度非常之快。武汉有移动的《知音号》剧场,在船上进行大型的沉浸式演出,是樊跃导演的作品。王潮歌导演不断推出她的“只有”“又见”几个系列,最近新开的《又见红楼》里面有大体量的多个剧场和持续性的表演,观众基本上要三天才能把内容看完。《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里面总共有21个剧场,近千名演员,总时长700分钟,也是文旅结合的一个表演,“85后”的游客占到85%以上。
西安、重庆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以地方文化特色为主的沉浸式演出,如《长恨歌》《又见敦煌》《芙蓉国粹》《印象大红袍》《夜上黄鹤楼》《八达岭夜长城》等,一看剧名就知道这个演出是在什么地方进行的,满足了新一代游客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打造出“白天看景晚上看戏”这样一种新的文旅消费模式。沉浸式演艺在技术上也比传统的演艺有了更大规模的拓展,比如《竹海幻境》运用了182台投影机,以及水月数控装置、裸眼全息影像技术、潜藏式水景舞台矩阵、流动式车台、可移动数控餐桌等都是一键式的智能控制。
沉浸式给整个演艺市场带来了消费新动能。2024年7月《不眠之夜》工作日全场是890元,周末场是990元;《SAGA光明之城》单人普通票价368元,体验时长90分钟;《新世界庄园》普通票价790元,而北京环球影城的旺季成人票价也才638元。当然,亚洲大厦这种小剧场的价格要低一点,在180-380元不等。
2023年沉浸产业总产值在全国是1933.4亿规模,2024年预计会突破2400亿。其中文化旅游细分消费市场的沉浸式大概是215亿,沉浸式演艺、沉浸式艺术展览和沉浸扩展现实细分这三个加起来大概是占到31亿元,占15%的规模,位列第二梯队。整个“十四五”文化旅游规划和元宇宙产业创新规划中,也把沉浸式产业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沉浸式产业因此迎来了一波投资热潮,在2023年就达到了1000亿左右。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一个曾经广受好评的沉浸式演出《普罗维登》,演了200多场,在2024年4月暂时停演。这与其整个投资规模、收益模式比较单一相关。据笔者观察,沉浸式演艺这个行业的投资额已经占产值比重超过70%,远高于40%的健康线,也过了50%的过热预警线,未来可能会面临产业过剩或者消费泡沫的风险。
但是,我仍然认为,在文旅商体展结合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沉浸式演艺是有非常大发展空间的。对于身处传统舞台之外的观众和游客而言,一个城市最大的吸引力是在于它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只有足够丰富和足够多元之后,不同的人来到这儿才能选择到他想要的东西,而新空间、沉浸式也算是业界说的舞台新质生产力很重要的一个经济增长点。
对于传统舞台艺术领域的工作者而言,沉浸式演艺的出现,意味着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无论是创作空间、专业人员的就业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界合作,都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原有舞台艺术创作的边界。而沉浸式演艺作品的成功与出圈,反过来也会带动传统舞台艺术作品在社会层面的被认知,像沉浸式小剧场作品《新龙门客栈》大热之后,杭州小百花越剧团的传统越剧剧场类演出也开始频频售罄,这种创新与传统的互动互补和相互支撑,实在是可喜的案例。
(作者为金融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艺术节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