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元宵应节戏如何“应节”?

2025-02-11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李华裔

反映节庆民俗,戏曲有着天然优势和充裕的表现空间,发掘节俗文化中的动人故事和经典形象,将这些闪耀着异彩的“美”,通过戏曲审美方式传递大众,使之生发情感共鸣,这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跃民族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越剧《追鱼》剧照。资料图

正月十五,是农历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故把正月十五称作元宵节。元宵节又名元夕、灯节,道教称为上元节,历史源远流长,是年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观灯、赏月、猜灯谜、品元宵,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也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

戏曲,同样是中国传统节俗的重要内容,很早便有了应节戏演出。过什么节看什么戏,颇有讲究,不同的节日,要上演与节日特色相对应的剧目,俗称“应节戏”。应节戏大多由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改编,常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渲染节日气氛。在我国不少地区,看戏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一项传统习俗。有关元宵节的应节戏提笔说不尽,在这里,先聊聊梅兰芳特意为这一节日编排的古装新戏《上元夫人》。

1920年,梅兰芳与名角陈德霖、王凤卿、姜妙香、姚玉芙、程砚秋等人合演的应节古装新戏《上元夫人》在新明戏院首演,据记载,三场票房收入高达一万五千元大洋。《上元夫人》原是一出秦腔戏,讲述汉武帝与上元夫人等仙女于正月十五上元节在宫中相会的故事,梅兰芳得齐如山等友人相助,将其改编为一出京剧古装新戏,吸收熔炼昆曲《玉簪记·琴挑》和《孽海记·思凡》等传统剧目里优美的拂尘舞姿,设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拂尘舞,剧中纷繁的身段舞蹈、精美的服饰造型以及喜庆热闹的群舞场面极具观赏价值,也正因此,《上元夫人》成为备受欢迎且颇为叫座的应节小戏。可惜,这出距今百余年的剧目已几近失传,如今只能在梅兰芳留下的寥寥几张剧照、图谱中窥察其奥,这不失为京剧史的一件憾事。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元宵节的彻夜灯火传递着绵延千载的中国式浪漫,串联起无数动人的故事,在戏曲舞台上绽放出异彩的“美”。戏曲舞台上的元宵灯火,往往会是人物情感的催化剂和命运转折的“巧机关”,越剧《追鱼》以明代传奇《鱼篮记》为蓝本,鲤鱼精化身的牡丹与书生张珍在元宵灯会相会,作者诗情描绘了一场冲破世俗的人鱼之恋,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富含想象力的情节深受观众喜爱,作为越剧发展的里程碑剧目传演不衰。元宵节是明清戏曲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故事以此为背景,将灯火良宵付诸笔墨中,如明代汤显祖所作传奇《紫箫记》,该剧脱胎于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其中有段情节,讲述霍小玉在元宵节观灯时偶拾紫玉箫却被污蔑为盗,后经官家一番审问,不仅洗脱罪名,且得皇帝赞誉并赐箫,元宵观灯一事则突出了霍小玉机智果敢的人物性格,成为剧作情节的助推器。与元宵灯火有关的戏曲剧目还有很多,如百姓耳熟能详的黄梅戏《夫妻观灯》,欢歌载舞展现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充满市井生活情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上的吕剧经典剧目《观灯》,同样生动演绎了五谷丰登唱太平的热闹场景。

吕剧《观灯》剧照。资料图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从古至今,悬于苍穹的一轮明月被寄予无限情思,它在唐诗的平仄里圆缺,在元曲的宫调中徘徊,在国人心中闪耀永恒清辉,今年春晚舞台上的歌曲《玉盘》,孩子们以童心“问月”,激起人们对宇宙和人生的深邃叩问。

元宵节的月亮,在戏曲中显得格外明亮。从具象的自然景观到抽象的情感符号,月亮的意象在戏曲中不断演变,终以“团圆之趣”满足宴飨、化解相思、聊慰离愁,创作者巧设机关、诗意描绘,将世俗的节日庆典升华、定格为戏曲舞台的永恒。

应节戏,是中国独特的民间传统和文化现象,是历史、情怀的集中展现,对于百姓有着巨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反映节庆民俗,戏曲有着天然优势和充裕的表现空间,发掘节俗文化中的动人故事和经典形象,将这些闪耀着异彩的“美”,通过戏曲审美方式传递给大众,使之生发情感共鸣,这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跃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