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剧种的创新与观众的审美一同成长 ——从越剧《五女拜寿》的当代意义谈起
2025-02-17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季国平

浙江戏曲界是一个屡屡创造奇迹的地方。上世纪50年代,有昆剧《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美誉。80年代初,有越剧《五女拜寿》先有戏、后成立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佳话。
《五女拜寿》原创即经典,唱红40年。为何超越《五女拜寿》影响力的越剧新剧目并不多见?
不经意间,越剧《五女拜寿》问世已经40多年了。在我看来,该剧的当代意义至少有三重。一是立团之本,“浙百”之魂。198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越剧戏曲艺术片《五女拜寿》一经问世便轰动香港和全国,成就了一批青年演员,成立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奠定了“浙百”的基本风格,并从此扬名天下,在全国戏剧界有着重要地位。二是常演常新,接力传承。对于“浙百”来说,《五女拜寿》原创即经典,唱红40年。该剧的传承已历经了几代演员,如40多年前的原生代,以茅威涛、董柯娣、何赛飞、何英、方雪雯等为代表;如传承接力的中生代,现任团长蔡浙飞就主演过大女婿、四女婿、五女婿和邹士龙;再如当下的一批新生代,“浙百”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一位进入小百花的年轻演员都要从《五女拜寿》演起,该剧也一直在接力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成为了“浙百”最具传承性和代表性的经典剧目。该剧问世后的第二年就拍成了同名电影,40多年来全国有20多个剧种移植改编过,最近的一次是国家京剧院的京剧移植,由越剧名家杨小青执导。三是温故知新,启迪当下。值此越剧戏曲电影《五女拜寿》问世40周年的喜庆日子,以该剧为典型样本,总结成功经验,传承创新越剧,亦颇具当代意义。
《五女拜寿》是一部40多年前的作品,艺术当随时代,越剧也不例外。40多年来,人们的认知水平、审美境界、舞台技术都在进步,但为何《五女拜寿》能够久演不衰,观众仍然非常喜爱?为何超越《五女拜寿》影响力的越剧新剧目并不多见?越剧的未来如何传承发展、守正创新?这些一直都是越剧界和戏曲界思考的问题。近10多年来,我参加过若干次越剧发展研讨会,研究过“浙百”、“浙越”(浙江越剧团)、“杭越”(杭州越剧院) 、“绍越”(绍兴市越剧团)及“上越”(上海越剧院) 、“芳华”(芳华越剧团)、“南越”(南京市越剧团)等国内颇有影响的越剧院团的剧目创作、人才现状和各家风格,对于当代越剧的传承发展、对于《五女拜寿》的成就影响还是比较清楚的。
题材的家长里短、儿女情长,风格的悲喜交加、悲欢离合,剧种的流派纷呈、行当生动,女子越剧的青春靓丽、诗化表达,是越剧的剧种优势和独有魅力
《五女拜寿》演绎的是明朝户部侍郎杨继康做寿的一段家庭人伦故事,是被奸臣诬陷并沉冤昭雪的悲欢离合,是人心冷暖和世态炎凉的艺术写照,是一出典型的现代版的古代家庭伦理、忠奸斗争的人伦剧、世俗剧。其实,自古以来,戏曲艺术最为擅长表现的题材就是家庭人伦、忠孝节义,结局总是善恶有报,期待人生团圆。戏曲本属于俗文化的大众艺术,家长里短、人情冷暖的世俗剧更能引起广大观众情感的共鸣。《五女拜寿》编剧顾锡东是当代著名剧作家,有研究者说,《五女拜寿》的故事情节受到了西方戏剧的积极影响,编剧从莎士比亚《李尔王》那里借得一个故事轮廓,再填上中国人的纲常伦理。我没有做过比较研究,也没有机会向前辈大家求教,但我想强调的是,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善恶有报、人生团圆,显然是中华文化和戏曲艺术人伦化、世俗化、审美化的舞台表达。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古代如此,现代亦如此。
《五女拜寿》在艺术上也极大地彰显了越剧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生长于诗画江南的越剧剧种,《五女拜寿》追求青春靓丽、清新抒情、流派纷呈、委婉缠绵的品位和境界,也顺应了当代观众对于越剧的审美需求。这奠定了该剧的基本风格,也奠定了“浙百”的基本风格。40多年来,《五女拜寿》久演不衰,也常演常新。
“浙百”一直在进步,题材和风格也一直在拓展,《五女拜寿》奠定的基本风格和艺术神韵一直在传承。比如,“浙百”近年创作的40年来首部现代戏《钱塘里》。这是一出优秀的现代都市题材越剧,讲述的虽是电瓶车肇事伤人事件,但剧目以人间大爱的情怀和对现代都市人真善美的发掘,将原本颇富悲剧色彩的故事,写成了灵魂救赎、真情相待、相互尊重、抱团取暖、越韵浓郁的都市暖情剧。这是该剧最亮眼的艺术创造,大致仍属于当代版的人伦情感剧的范畴,是“浙百”风格的当代延续和发展,深受越迷观众喜爱,该剧也荣获了第十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五女拜寿》《钱塘里》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题材的家长里短、儿女情长,风格的悲喜交加、悲欢离合,剧种的流派纷呈、行当生动,女子越剧的青春靓丽、诗化表达,是越剧长期以来形成的剧种优势和独有魅力,是宝贵的财富。当代越剧的传承创新者们,关键是发现和续创越剧剧种优势和独特魅力,清晰地明白当代越剧传承什么、发展什么、创新什么、如何创新,特别是要像《五女拜寿》《钱塘里》那样,在推陈出新、传承创新的基础上,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出戏迷观众喜爱的现代优秀越剧剧目。
在观众那里,戏要动人好看是第一位的,情感性、传奇性、时尚性尤其显得重要
多年来,我始终强调越剧有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和优势,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女子越剧。尽管越剧最早由男演员起家,“浙越”是男女同台,但“浙百”这样的女子越剧仍是主流,越剧女小生潇洒倜傥的神韵是一道独特而靓丽的舞台风景线。女子越剧有所长,也有所短,不是什么题材都适合越剧的,要扬长避短,彰显魅力。二是剧目特点。家庭伦理、才子佳人、靓丽唯美、抒情见长是越剧题材显著的特点,并以表演细腻、风格缠绵、唱腔委婉、流派传承而取胜。当代越剧剧目尽管题材和风格多样,但从《五女拜寿》等观众认同和久唱不衰的越剧剧目看,上述基本特征仍在。
当然,越剧发展不应“作茧自缚”,我们赞成越剧剧目和风格的积极开拓,但开拓的前提是继承越剧的优秀传统,是发扬越剧的独门优势,是观照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钱塘里》是“浙百”第一部现代戏,观众反响很好,但即便如此,现实题材中男性演员由女性演员装扮,终究不同于古装,性别的局限更为明显,所以“浙百”演现代戏宜尝试,并不宜多试。《钱塘里》编剧谢丽泓很清醒,她正为以男女合演为特色的“浙越”写新戏,写新的现代戏。其实,已经成立75周年的“浙越”一直以男女合演现代戏见长,新近创作的《枫叶如花》曾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浙越”与“浙百”强强联合,成立了新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正好各自发挥创作的优势,为当代越剧新发展做贡献。
越剧的创新发展是必然的,百年越剧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创新精神。最近“浙百”推出的《新龙门客栈》,传奇时尚、青春靓丽,非常红火,对于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推动越剧发展是有益的,其红火的原因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越剧新剧目的创作,必须结合剧种的优势和特点,从题材选择、结构方式、角色创造、行当流派、唱词唱腔、诗化风格等方面综合兼顾。同时,还要观照新老观众的审美情趣。在观众那里,戏要动人好看是第一位的,情感性、传奇性、时尚性尤其显得重要。当然,培养新观众不能只靠现代舞台呈现的“光怪陆离”,艺术的创新仅有外在的“形”也是不够的。当下许多新创剧目,新则新矣,就是不动人、不感人,观众不入戏、不爱看。新剧目的吸引力还是要靠剧目的魅力,靠形象的魅力,靠剧种的魅力,靠流派艺术的魅力,要让越剧的创新与观众的审美一同成长。
(作者系中国剧协顾问,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