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戏台到5.5G舞台—— 改变,不止所见
2025-02-25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罗群不夸张地说,科技正在再造舞台艺术的创作逻辑与流程。可以想见,在原创创意之外,一定的技术素养以及整合资源、组织生产的能力,将日渐成为舞台艺术创作者的必备素质。作为“科技应用”这枚硬币的另一面,坚持艺术本位、从实际出发,克制滥用技术手段的冲动,也必将成为考验创作者艺术眼光、艺术定力的一道关卡。

从不断涌现的演艺新空间尝试打破传统观演关系,到《澳门2049》等作品依托传统文化、打造“视觉奇观”,科技手段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是一个老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面对科技为舞台带来的诸多便利、产生的诸多积极效果,“能不能用”已经无须探讨。如何让科技更好地为舞台艺术服务,以及科技含量提升所带来的舞台艺术生产模式、审美范式、艺术观念等方面的嬗变,值得持续关注、深入思考。
近年来,科技发展开启加速度,越来越多领域广泛受惠。积极应用科技手段提升表现力,成为当今舞台艺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抓手。实际上,科技与舞台的缘分由来已久。从历史上看,中国舞台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历程,始终和科技紧密相关。资料显示,始建于1772年的故宫畅音阁大戏台采取上、中、下三层设计,并配有机械装置,能够实现演员、道具上下场的特殊效果,使得戏剧表演更具动态感和观赏性。“上天入地”的视觉效果在神话题材作品的演出中尤具优势,实现技术与艺术水乳交融。80多年前海派京剧舞台上的威亚、转台水幕等,在当代戏剧创作演出中仍被广泛借鉴和运用,其有效性、前瞻性可见一斑。京剧大师程砚秋赴欧洲考察期间,对欧洲戏剧舞台上不少技术手段颇感兴趣,认为其中许多技术、方法可以应用于中国戏剧舞台。如今,程砚秋的理想已经成为现实。
对于今天的舞台艺术创作者而言,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数不胜数,关键在于用得妥当、用得精准。火爆“出圈”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依托舞台上方的6块环形屏幕和精心设计的光影效果,令舞者的表演形成绵延不绝的青绿色“山峦”,传达舞“绘”《千里江山图》的意蕴;音乐剧《亦梦亦真》将智能无人车开上舞台,既与作品的题材、主题相契合,又以满满的科技感为演出增添独特看点。

除了视听之娱,科技的介入为打破常规观演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推动戏剧在演出模式、形态上推陈出新。据报道,于去年11月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的粤语话剧《唔讲得》引入了5.5G技术。走进剧场,投影幕上的画面指引观众扫码进入网络会议空间,演出中有几场戏,观众可以在舞台表演、巨幅投影、手机小屏幕即时影像三者之间选择观看。该剧编剧(改编)、导演、舞台与多媒体设计胡恩威表示,现代人难免在剧场里看手机,既然这一点无法改变,那么不妨把一些戏放在手机里给大家看,给观众多提供一个体验角度,让手机从剧场的干扰者变成融合者。
让手机屏幕成为戏剧观演的一部分,这一改变看似不大,然而在数字戏剧、戏剧现场放映等或方兴未艾、或风生水起的背景下,对舞台与媒介、戏剧与影像之关系的每一次创新探索,都可能在未来产生巨大的涟漪。当然,在演出现场即时处理1000多部手机的信号、保证观演体验,离开技术的支持是无法想象的。至于不断涌现的演艺新空间、时下流行的沉浸式演艺项目,更少不了技术的身影。技术的介入,正在将舞台艺术创作、演出变成一项愈发复杂的系统工程。

过去人们常说,电影是重工业文化产品。近年来,日益广泛、频繁的科技应用,不断提升着舞台艺术的工业化程度,这将带来舞台艺术创作方式的深刻变化。比如,IN-BOX空间舞台作品《经海山》的制作过程就耐人寻味。在一个24米长、16米宽、9米高的空间中,主创团队将装有环绕式威亚的墙壁、地面、空中打造为演员的表演空间;配置了实时渲染引擎的影像服务器控制4K投影机,让画面内容随着演员的表演而实时变化;跟踪定位系统在三维空间内精准跟踪演员身上的感应器,实时触发视频特效、光效变化等,实现精准的视听表达。在这个作品中,创作的部分过程与最终成果几乎同时呈现,其复杂、精密程度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舞台艺术作品。在这里,工业、机器的作用并非辅助表现那么简单,而是在与人的协同中深度参与创作。

舞台艺术在科技推动下走向“重工业”,由张艺谋执导的舞台剧《澳门2049》也是典型的一例。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该剧于2024年底在澳门美狮美高梅剧院上演。该剧舞美总监赵晓宇表示,如何在一座没有用于存放布景道具的侧台空间、舞台后区安装了固定式大屏幕且舞台上方缺少升降吊杆系统的非传统剧场里,既让8个独立的艺术单元完美呈现,又能满足剧院的多功能需求,是前期创作阶段面临的巨大挑战。经过导演团队反复探讨、论证,最终对原有舞台的E区和F区进行大胆改造、将其整体下沉,创造出高约5.38米的垂直空间,以隐藏式舞台这一全新理念,将所有舞台元素都设计成可以精确升降、即显即隐的动态装置。无论是重达7吨、高近8米的巨型可折叠机械狮子“破土而出”,还是压轴篇章中6万颗“金球”从天而降,都通过隐藏式舞台得以实现。正如赵晓宇所说,隐藏式舞台设计是对中国传统美学“大巧若拙”观念的现代诠释,优秀的舞台设计不仅要解决技术难题,更要找到适合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场关于空间重构的艺术实验,是对传统舞台美学的当代探索。”赵晓宇说。
毫无疑问,如舞台剧《澳门2049》这样庞大的舞台工程,并非单兵作战可以完成,而是集中了国内外多个团队的辛勤努力,各自发挥所长,进而协同、融合。总体来看,工业化程度提高,意味着舞台设计、布置、演出的各个环节分工更细化、专业化程度更高。相比于“一手包办”,单点聚焦、钻研更可能获得技术突破、实现技术进步,许多个单点的汇聚,将带动国内舞台技术与艺术的整体进步。同时,更细致的环节切割、专业分工,就更需要整合不同细分领域的优质资源,协同合作,才能完成舞台艺术作品的最终呈现,这一过程亦与现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相一致。
不夸张地说,科技正在再造舞台艺术的创作逻辑与流程。可以想见,在原创创意之外,一定的技术素养以及整合资源、组织生产的能力,将日渐成为舞台艺术创作者的必备素质。作为“科技应用”这枚硬币的另一面,坚持艺术本位、从实际出发,克制滥用技术手段的冲动,也必将成为考验创作者艺术眼光、艺术定力的一道关卡。同时,当各项舞台科技高度普及、如同产业链上一套套成熟的“解决方案”,“终端产品”形态、风格趋同化问题就会浮出水面。那时,有无魄力放弃使用某项技术,可能比如何使用这项技术更需要创作者花心思、费脑筋。拒绝硬件技术的泛滥与趋同,也是在防范技术驱动之下创作思维形成固化且雷同的路径依赖。技术是人类的工具,艺术家的飞扬想象不应被工具所规训。
科技对舞台艺术的影响甚或到了需要反思、防范的境地,可见该影响之全面、深刻,而表达方式、审美范式的沿革就是这种深刻性的一个典型表现。正如北京舞蹈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任冬生在一次对谈中所说,由于科技的进步,舞台视觉的发展已经进入快速道,尤其是2015年至今,舞台叙事方式、表现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前,我们的戏剧、文化的表达方式更趋于文字化、文学性,现在则变成了一种视觉叙事、视觉传播。”任冬生说。
业界认为,舞台艺术对视觉表达日益看重,除了科技发展的原因,也与后戏剧剧场等艺术观念的影响密切相关。打破文本中心观念、提升其他舞台要素的地位,再加上新型观演关系对沉浸式、互动化、参与感的不断强调,可能对传统的舞台观念、戏剧观念带来挑战。编剧刘恒曾表示,以往观众走进剧场所追寻的文学性,堪与时间对抗,容易遗忘的人类靠文学来固定对世界的看法;堪与愚蠢对抗,人类用文学促使自己清醒、增强自己的智力;堪与理性对抗,过分相信自己的理性可能产生偏见、导致灾难,文学保留着人类珍贵的感性;堪与复杂的现实对抗,告诉人们怎样更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符合人性的基本需求;最根本的是,堪与命运、与不确定性对抗,在精神上抚慰人类。上述种种,正是以文字、文学性为侧重的传统戏剧、舞台艺术在精神价值上的立身之本。在科技介入之下,发生深刻变化的舞台艺术如何刷新并重新确立自身的价值旨归,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