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数字人直播:戏曲传承的“捷径”还是“歧途”?

2025-03-26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史殊羽

AI技术创造的数字人在新闻直播、带货直播等领域大放异彩,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同时,数字人之风刮进了戏曲界,一些直播平台上也出现了数字人代替真人主播的现象,只要提供唱腔或录音数字人即可完成表演。如此巨大的技术变革,令人新奇,也让人困惑: AI数字人直播,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传播而言是“捷径”还是“歧途”?

毋庸置疑,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戏曲传承提供了崭新的路径。戏曲界在利用AI科技修复经典剧目、复活已故名角、数字化存档经典程式等方面已初见成效,如“梅兰芳孪生数字人”项目通过AI技术和数字建模,还原了梅兰芳的外貌、神态和戏曲表演动作;“中国戏曲数字焕新行动”完成了京剧6DoF程式录制及数字转化、经典戏曲影像资料AI修复、上线戏曲数字资源库专区等内容。AI无疑已经成为戏曲传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戏曲直播出现数字人代替真人的现象,得益于AI技术的突飞猛进。AI通过体态识别和情感分析技术,不仅能够模仿相应的表情、身段,还能使得虚拟角色也拥有戏曲脸谱。直播平台上,戏曲主播可以生成自己的数字人,数字人可以同步主播的表情、动作,主播只需要同步伴唱或播放音频即可。这种新兴的表演形式,相对以往戏曲直播的几种形式,如经典视频直播、演出实况直播、戏曲真人直播以及对口型直播等,对年轻人可能更有吸引力。数字人不限于主播本人的形象,也可以是Q版、卡通版等等,不仅形象精美,动作流畅,配合虚实结合的场景,也省去了化妆、服装、道具、场地等方面的准备,使直播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那么,AI数字人直播,是否能够取代真人直播?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戏曲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演员的每一次表演都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演员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非常考究,AI还无法精准呈现戏曲的功法,无法完全模拟真人的情感。其次,戏曲是一种剧场性很强的艺术,演员与观众的微妙互动,是一种“活”的交流,甚至现场演出或真人直播的小失误或“灵机一动”,都可能成为有趣的话题,增强观众的参与度与新鲜感,同时演员也可以通过观察观众反馈,发现自己表演过程中的不足,不断打磨、提高自己的技艺。线上直播虽然少了剧场的沉浸式体验,但互动性却远高于线下,这也是戏曲直播能够收获巨大流量的原因。但这种直播观众的反馈,更多是针对数字人的,显然没有剧场演出中的观众现场反馈那样可以直接指向演员,演员也就少了一个根据观众反馈磨炼技艺的宝贵渠道。再者,戏曲本身是一个门槛较高的艺术门类,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数字人可能会降低这个行业的准入门槛,让大量“素人”过一把戏瘾,但对于专业演员来说,却可能导致他们忽视自身技艺的磨炼,毕竟剧场演出与直播表演,考验的是唱功与身段,但数字人依赖更多的是技术手段。

新生事物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争议与质疑,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已经印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和新生事物一起成长,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无需谈AI色变,因为AI技术的确为戏曲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无论是早年的电影技术,还是现代的AI技术,都只是戏曲传承的辅助工具,最为核心的还应该是戏曲本身的魅力与演员精湛的技艺。因此,无需恐慌,不妨宽容地去尝试每一种新的可能,无论是哪一种可能,终究还要回归艺术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