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时代之号角 赋人民之芳华 书写文艺评论的华彩篇章
2025-03-30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朱天艺新中国的文艺,是鼓舞时代前进的响亮号角,是反映时代新风貌,满足人民新需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是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互为推动,缺一不可。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以文化人,以艺通心。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应明历史之过往、识世界之变局、怀文化之自信、引时代之号角、赋人民之芳华。
一、正本清源、坚守人民立场,把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方向盘”
十年前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总书记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点和创作导向,是我们进行文艺创作和评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指导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是一条从延安出发贯穿新中国文艺史的精神脉络。新中国的文艺,始终围绕着人的主题展开。人民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创造者,波澜壮阔的征程中,铮铮铁骨的英雄伟人、勤勤恳恳的百姓凡夫,都是组成璀璨历史星河的熠熠星辰。深入生活的厚度和扎根人民的深度,往往决定了艺术创作的高度。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人民学习,让人民满意,应当成为文艺工作者的不变追求。
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重要职责,文艺评论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把发现的目光投向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以及生活变动中“人”的内心世界。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创作者应该为时代抒怀,为人民放歌。文艺评论者要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用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二、激浊扬清、文质兼美,当好促进艺术创作的“啄木鸟”
文艺评论是与作品对话,是以生活为基础、以戏剧理论为指导,具有思辨性、审美性、实证性的理性思维活动。评论作品应具有独立性、学理性、专业性、批判性、文学性、引领性。
好的文艺评论所闪现出来的思想火花,可以让人们看到作品更灿烂的光彩,甚至还能点亮连作者自己都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又确实存在的珍贵东西,并且为文艺作品提供客观借鉴,真实地反映作品的瑕瑜短长;还应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在分析和评价作品的同时,提出有见地的建议和意见,推动艺术创作不断进步和发展,揭示其与时代精神的契合之处以及对未来的启示意义。可以说,文艺评论在促进文艺发展、引领创作方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打磨好评论这把“利器”。
评论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面对文化现象、文艺作品及时发出声音,激浊扬清。并非所有的药片都适合包裹“糖衣”;并非所有的批评都应“和风细雨”。许多情形下,一针见血、振聋发聩,不仅必要,而且唯此有效。不知从何时起,“赞美式批评”大行其道,“解剖刀”之锋芒磨损殆尽。有的评论脱离群众、背对生活、远离时代,洋洋洒洒,概念空转;有的居高临下、以名唬人;有的套话连篇、味同嚼蜡,既无美的体验,亦无美的价值,更无思想灵魂,这是不可取的,甚至是危害极深的。
评论者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坚守文艺评论正确的价值立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文艺评论亦是如此,不但要深刻冷峻,也要文质兼美、情理相融,要在构思、行文上下功夫,反复锤炼文句辞章,让人读来如春风拂面,读后更能感到深刻精到,鞭辟入里,如此诤言才会温暖人心,理论才会春风化雨。好的评论文章,本于责任使命,发于渊博学识,成于精雕细刻,兴于思想自由。
三、守正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助推器”
中国的文艺评论要充满文化自信,要引领中国的文艺创作向文艺高峰迈进,文艺评论工作者要真正做到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文艺作品不能停留于满足感官享受,而是要诉诸心灵,带来认识上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
守正创新,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内涵落实到文艺评论中,以文艺评论促进文艺的高质量发展。没有继承和守成,缺乏传统积累和历史文脉,这样的文艺创作与评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底气;而要开拓文艺评论的建设性、有效性,就必须增强文艺评论的文化自觉、坚定文艺评论的文化自信,这种自觉自信相当程度上就来源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应积极主动拥抱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传承善用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开掘资源、提取精髓、获得启示。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坚定文化自信、培根铸魂,把握时代脉搏、承时代之变,革故鼎新、守土有责。文艺工作者是这个时代的书写者,我们肩负着创新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职业责任和历史使命!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文艺评论作为评论者与艺术创作者、人民群众及社会交流、互动的纽带,有赖于我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为之倾力。文艺工作者要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以笔墨为舟,情感为帆,穿越历史的长河,编织新时代民族华章。
(作者供职于山西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