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传统是“方法论”,不是“复印机”

2025-04-01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夕君
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资料图

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频频“出圈”,到哈尼族歌谣碰撞电子音乐、在短视频平台绽放光彩,许多传统艺术、技艺正以充满新意与朝气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绽放新的光彩。越来越多的从业者认识到,传统是“方法论”,不是“复印机”,过分追求原模原样“复制”传统,既不现实,也没有太大意义,只有守正创新,才能赢得未来。

所谓“新”的一个基本特点,就在于与以往的情形、状貌有所不同,倘若对“旧”懵然不知,也就不具备谈论“新”的前提和可能。对传统艺术而言,继承是第一步,创作者需要全面了解学习某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基本特征、创作逻辑、名家名作,打牢基础方能望得更远。

然而,继承传统不能僵化。在一部分传统艺术从业者和观众眼中,传统乃是“铁板一块”“红线一条”,不容一点发展、改动,与前辈一模一样便是后来者所能抵达的至高境界。这种看法经不起推敲。传统是基于特定的、具体的时空、社会条件而历史地产生的,不是静态的刻板之物,而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勾栏瓦舍和镜框式舞台都是传统,20世纪形成的传统与数百年前流传下来的传统,必然不是同一个传统。对此,需要辩证地加以认识。以呆板的眼光看待传统,满足于有样学样、不思变化进取,不仅不是在捍卫传统的所谓“纯洁性”,反而阻断了艺术发展的自然进程,恐怕有懈怠懒惰、知识系统不愿更新、创造力匮乏,甚至以此霸占某种话语权之嫌。有时候,“认死理”未必代表执着,而可能意味着狭隘。

无论创作还是表演,都是艺术家结合了社会风尚、时代审美、主体表达等元素,并加以转化、创造和输出的结果。社会时代不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才情气质等也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人对作品、人物、思想、情感等的理解和表达存在差异。在规范基础上尊重差异、从差异中发现新的艺术生长点,不仅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题中之义,而且是艺术得以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新知音的题中之义。不论京剧大师梅兰芳、相声大师侯宝林,还是其他传统艺术门类中卓有建树的大家,无一不是极具创新精神的开拓者。创新,本就是传统的一部分。

因而,从业者需要化被动为主动,深入学习、继承传统,以此形成创作创新的基本准则和基本方法,推出更多新作品。只有积极发挥每一代艺术家的能动性,“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传统艺术获得新的发展、增添新的内涵,努力走进当代人的生活和心灵世界,传统才能真正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