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评论应以文通“舞”以情达真
2025-04-09 发表|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许锐作为评论对象的舞蹈艺术本身没有台词、不依赖文字,要对其进行专业性评论,需要评论者深入认知舞蹈本体,掌握舞蹈艺术的特点和规律。

文艺评论是引领社会审美风尚、推动文艺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舞蹈评论作为文艺评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肩负着同样的责任与使命。其独特之处在于,作为评论对象的舞蹈艺术本身没有台词、不依赖文字,要对其进行专业性评论,需要评论者深入认知舞蹈本体,掌握舞蹈的特点和规律,积累对身体视觉形象的审美经验,才能提高评论的说服力。评论者只有将理论知识与舞蹈实际相结合,建构起自己的理论视角与方法体系,才能实现对文艺作品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
这不仅是对评论者的要求,也体现在舞蹈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上。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新版的学科专业目录,舞蹈学科作为专业学位培养体系从“音乐与舞蹈”中独立出来,这标志着舞蹈学科和学位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空间,也体现了国家对舞蹈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的同等重视。在新版学科目录的宏观架构下,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两个体系应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建构符合自身规律的舞蹈学科,这也体现出舞蹈评论与舞蹈实践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舞蹈评论应以文通“舞”。针对文艺理论研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不通一艺莫谈艺,实践实感是真凭。”这句话揭示了文艺理论生发于艺术本体与实践之中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从舞蹈符号系统本身出发去理解舞蹈的重要性。这里的“通一艺”并非意味着所有的舞蹈评论者都必须从事舞蹈专业,而是希冀更多的评论者通过独特而深刻的审美视角深入发现舞蹈之美,探索舞蹈之路。舞蹈评论不是空中楼阁,而应深植于对舞蹈艺术实践的深切感受之中。舞蹈评论是一种独特的“身体写作”,即用文字表述对舞动身体的理解,其中隐含着某种“超越性”的巨大挑战——超越文字描摹身体运动与表达的局限。因此,舞蹈评论的生命力和有效性都建立在对舞蹈艺术实践的深刻理解和体验之上。如果舞蹈评论仅仅停留于文字层面,脱离实际,陷入理论的窠臼中,便很难深入舞蹈的本质内核。因此,要鼓励舞蹈评论者们走出书斋,深入舞蹈实践,与编导、舞者等创作者交流和对话,与舞蹈艺术的内在建立起紧密联系,使评论言之有物,贴近艺术的本质,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对舞蹈评论的文风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舞蹈的美感和表达力首先是通过视觉感知,舞蹈评论的任务是将这种视觉体验转化为文字,使之能够被更广泛地理解和讨论。在将视觉体验转化为文字时,评论者首先应追求表达的精确性和清晰性,这意味着要准确捕捉并描述舞蹈作品中的关键动作、节奏、空间关系等元素。舞蹈评论还应具备形象性和精神性,这样才能唤起受众的视觉想象,帮助读者在心中重建舞蹈的场景。要努力传达作品的情感与精神氛围,使读者能透过评论的文字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波动,从而与作品产生内在共鸣。
舞蹈评论还要以情达真。舞蹈是突出表达情感与意象的艺术。如同所有的文艺评论,舞蹈评论也必须坚守批评精神,但更应该从情感出发,找到情和理的交融。舞蹈理论家资华筠先生的文章《繁荣中的忧思》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文章以深刻的洞察力和辛辣而谐趣的语言,深入剖析了舞蹈评论应有的文化品格与规律性,并提出:“批评的灵魂在于‘真’——真话、真情;批评的智慧来自积累的学养和实践;批评者之于创作者应该是诤友——在貌似‘铁’与‘酷’的面孔后面,跃动着火热的心,蕴积着深厚的情谊。”
因此,舞蹈评论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一种对话,一种交流,一种思想的碰撞,应当基于对舞蹈作品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在共情和共理中找到批评的共鸣。“情”和“理”的交融意味着舞蹈评论不是冷冰冰的分析,应努力去理解和感受舞蹈作品所传达的内涵;意味着评论不是绝对的客观,而是冷静理性与火热感性的统一。尤其是,舞蹈的身体符号系统并非精确的表意系统,评论者既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感,避免个人喜好的过度介入,也需要个体的深度沉浸与投入,发挥出个性化的深刻见解。评论者的真诚有助于消弭批评的障碍,评论者的深刻有助于推动人们对舞蹈的理解,评论者的独到有助于激发创作的反思。这才是真正的评论,才能构筑起评论者与创作者之间体现真正价值的关系基础——若即若离,若近若远的呼应与启示。
对于舞蹈评论者而言,评论不仅“对外”——评论他人,也要“对内”——反思自我。评论者应不断反思自身观点和方法,持续审视和调整自己的立场,以在评论中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表达。应对舞蹈艺术所包含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保持敏感,保持关注,保持学习的态度,才能洞察舞蹈作品与当下社会环境的复杂关联。
在影像与视觉表达成为文化传播主流形态的当下,舞蹈评论者应该努力让自己的评论文字成为舞蹈艺术与观众之间理解与沟通的桥梁,不仅为舞蹈艺术的繁荣贡献力量,也为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添砖加瓦。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院长、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文艺评论
-
戏剧行业应推广“版税制”取酬
好戏不怕演,坏戏羞见光。多演多得,天经地义,这是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