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提质之路怎么走
2025-04-12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彭澳丽剧本作为“一剧之本”,是艺术作品立于舞台的根基。剧本的质量,往往关系到一个剧种、一个院团的综合艺术质量和人才建设。前不久,戏剧剧本质量提升座谈活动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多位剧作家、戏剧导演、文艺院团负责人等,围绕当前戏剧剧本创作及编剧人才培养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为当下如何提升戏剧剧本质量提供更多思路。

不趋同,但求异
近些年,戏剧文学创作在剧本选材、主题思想开掘、文学风格等方面有明显的“趋同”感。对此,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一级编剧王羚表示,剧本是剧作者个体的生命诉求和独特表述,它应是“求异”的。
“我特别希望编剧能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思想,通过剧院和演员的力量呈现出来。”一级导演韩剑英认为,当前,一些作品的创作方式过于虚浮,缺乏实质性内容,常常重复情感和情节,甚至一些情节可以用到所有角色和剧本中。韩剑英表示,应当组成一个完整的创作群体,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剧院与演员,以更宽松、良好的创作环境为基础,共同完成更出色的戏曲作品。
在福建漳州市芗剧(歌仔戏)传承保护中心一级编剧黄秀宝看来,剧种是戏曲编剧创作的沃土,关注剧本的题材、文学性、思想性趋同化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剧种特性的流失问题。放眼全国各地戏剧舞台的呈现形式,当前的戏剧形态不单有题材趋同化的现象,剧种特色也同样面临着消解的风险。
“虽然没有绝对的限定,但每个剧种应该有适合表现的题材。地方剧种都有深受观众喜爱、常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和风格迥异的经典剧目。”黄秀宝表示,保持一出戏的独特性,不能单靠唱念模式、声腔音乐和表演程式等与其他剧种有所区别,还应关注剧本的剧种特性,培养“剧种性戏曲编剧”,降低作品趋同化。
耐心沉淀,深挖题材
“好剧本是沉淀出来的,不是赶节点赶出来的。”一级编剧徐新华对此深有体会,他笔下的淮剧《小镇》,创作时间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从受小说启发,到2004年产生创作意向,再到2011年着手写提纲,2012年开始创作剧本,2014年首演……《小镇》经历了漫长的发酵、思考、酝酿、构思的过程,上演前后共修改24稿,最终获得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先后参加了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等演出。
“写剧本的人都知道,剧本选材很重要,但是选对了好的题材,不等于就能成功。”一级编剧方朝晖说,题材好比矿藏,往往需要深度挖掘才能挖到有用的矿层,题材的深挖过程往往是剧本质量的提升过程。
在深度挖掘历史题材剧本的过程中,方朝晖发现,历史题材剧本创作的关键在于突破“历史真实”的表象,抵达“人性真实”的本质。“这要求创作者具备穿透历史迷雾的洞察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具有永恒价值的人性本质与人生意义。这样,才能使剧本具有精品品质与较深的思想内涵、文学价值。”方朝晖说。
现实题材的现代戏曲多是主题创作,难写难演是不争的事实。一级编剧姚金成长期与专演现代戏曲的河南豫剧院三团合作,现实题材的现代戏曲创作就成了他经常要面对的课题。在刻画有筋骨、有温度、能感动人、能启迪人的艺术形象方面,姚金成有自己的见地。
姚金成认为,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首先,起点一定要低,要有与普通人相通的个人欲望、个人动机。其次,要为英雄人物的精神和人格成长设置扣人心弦的命运困境,没有命运困境就没有戏剧张力,就无法吸引人,也激发不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为走出困境的顽强意志和奋力一搏的戏剧动作。另外,塑造的英雄人物不能十全十美,要注意表现英模人物身上的瑕疵、弱点,往往是弱点的刻画才能使人物显得真实可爱、情节跌宕起伏。
用心培养,大胆试用
人才始终是戏剧事业发展的核心命题。近年来,江苏形成了稳定的专业编剧队伍、良好的创作生态,“江苏戏剧编剧现象”蔚然可观。其中,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建立了以系统化培养中青年作者为目标的长效性发展机制,为江苏戏剧创作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效保障。
“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深入实施艺术创作源头工程,以‘江苏戏剧讲坛’‘新剧本征选’‘重点题材剧目创作辅导’等活动为抓手,建立了从剧本选材到剧目孵化的完整跟踪培养体系,点面结合,全方位对江苏省编剧进行培养。”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一级编剧罗周介绍,除了依托质、量兼备的辅导规划平台,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还通过优中选优的评选孵化平台、相辅相成的评宣平台,形成了“创作—演出—宣传—评论”的全环节人才培养模式。
一级编剧陆伦章认为,青年编剧人才的培养要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落在实处。“当前,剧团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培养本团的青年编导,以小戏小品作为培养青年演员的突破口。”陆伦章说。
“年轻编剧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上海昆剧团历来高度重视创作人才的培养,通过“大戏创排、小剧目创作、培训观摩、艺术交流”等多头并进的形式,逐步打造出一支经验丰富、精力充沛、可持续发展的属于自己的中青年创作团队。
在谷好好看来,院团要致力于培养热爱剧种、剧团的编剧、导演、作曲等创作人才,特别是充分给予年轻人信任、机会和容错的弹性,让他们的努力被看见、被发现、被鼓励。“今年,上海昆剧团将推出一部原创作品,我们将大胆起用本团年轻编剧与导演,给他们更广阔的舞台和机会,让他们在实战中快速成长。”谷好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