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向上提质要向下“深扎”
2025-04-22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孙丛丛剧本质量提升对于戏剧的繁荣发展有基础性作用。剧本既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深度,能够引发观众对人生、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还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深刻的思想,使观众都能理解和欣赏作品,产生共鸣。本“话题”就提升剧本质量展开讨论。
好剧本大多是融入剧作者的观念、眼界、体悟逐步沉淀出来的,若套模子、缺生活、急就章,则很容易消解思想深度和艺术厚度,难以创作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作品。因此,戏剧剧本提质功夫非在一朝一夕,而是要下“两句三年得”的恒心,围绕几个“深”字扎实努力。
剧本是“一剧之本”,是戏剧作品立上舞台的重要根基。长期以来,戏剧文学创作如何处理好“质与量”“深与浅”“急与缓”等方面关系,推动出精品、留经典、攀高峰,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在戏剧文学创作领域,新作品数量丰富,新的创作风尚涌现,新生代剧作家逐步成长,展现了可喜成绩。与此同时,也存在题材扎堆、剧种趋同、缺少独创、急功近利、脱离市场等方面问题。
戏剧文学创作有其独特规律,需要仰望星空、展开想象,发挥艺术创意,回答审美问题;也需要深扎泥土,在观照现实中累积素材、淬炼技法,最终通过对人物与故事的独特表达,抵达心灵深层,寻求永恒价值。好剧本大多是融入剧作者的观念、眼界、体悟逐步沉淀出来的,若套模子、缺生活、急就章,则很容易消解思想深度和艺术厚度,难以创作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作品。因此,戏剧剧本提质功夫非在一朝一夕,而是要下“两句三年得”的恒心,围绕几个“深”字扎实努力。
一是深挖题材。历史记载中的廉政故事、革命战争中的英雄事迹、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无疑是真善美的投射和正能量的体现。但对于戏剧文学创作来说,这些内容尚属于选题范畴,要真正形成作品,还须进行艺术提炼与重构。但在具体创作中,常见把好题材与好剧目画等号的现象,比如,写英模人物就串联其生平事迹,写历史人物就重现记载中的故事。只“搬运”素材就够了吗?试想,如果剧目的呈现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甚至还不如教科书里的讲述生动,不及生活中本来的样子精彩,观众又为何买单?可见,好题材并非剧作成功的标志,注入艺术的眼光、深挖下去才能有所收获。同样是写爱情,《牡丹亭》因跨越生死的至情表达而隽永,《长生殿》以月宫重圆弥补现实的缺憾而生动,各有独特的开掘角度和题旨内涵,因此赢得了历代观众共鸣。在对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中,创作者要以敏锐的洞察力激活既有资料,拨开迷雾,抵达本质,提炼出具有艺术真实和永恒价值的内容,才能让作品丰盈灵魂、摆脱平庸。

二是深入生活。艺术家对生活的挖掘有多深,生活的回报就有多厚。老舍写《茶馆》,笔下王利发等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源自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体察;柳青写《创业史》,在皇甫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圪蹴在黄土地上“捞干货”。深入生活的创作路径,可以是下基层、找原型,从独特风土民情中获取直观感受,抑或悟百种业,在对各行各业的观察记录中寻找灵感,当然,也不排除通过梳理分析文献、资料,重构一种崭新的生活面貌。总之,深入生活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刻,而是要从中获取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扎实的知识储备、灵敏的审美感知、宏阔的时代视野,进而锤炼艺术手段,抵达更深刻的生活真实。具体到戏剧文学创作中,时有把深入生活当成走马观花式采风的做法,到基层走一走,找当事人介绍一番情况,这显然不够。更有甚者,从概念出发,凭想当然落笔,写21世纪的故事,还依赖于几十年前的观念或桥段,都是没能“深扎”下去的体现。若对生活的挖掘流于表层,缺少审美提炼和当下观照,写出的作品也难以给人情感撞击和心灵震撼。
三是深耕舞台。剧本作为戏剧文学,与小说、诗歌等文学形态截然不同,它要在特定的舞台时空内演人物、演故事,并与舞美、灯光等共同完成“二度”呈现,若是戏曲作品,还要考虑剧种特色及表现力,因此,就必须强调其舞台属性。当下,有的剧本创作执着于文学品位,注重辞采、哲思,但没能构建立体、生动的直观形象,在情节上,不注重营造冲突与困境,在人物关系上,缺乏必要的转变和发现,导致行动逻辑不强、戏剧张力不足,舞台性大打折扣。而在戏曲领域,深耕舞台还意味着剧作家要坚持剧种意识,主动接近剧种的音乐表演体系等。评剧、梨园戏等以往都曾涌现出一批剧种化的剧作家,其代表性剧目都有鲜明辨识度。如今受赶节点排戏、编剧“外借”等因素影响,部分剧本创作“场上”观念淡薄,为演员、为剧种写戏意识不足,容易导致作品概念化、趋同化,需要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