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创新要因“艺”制宜

2025-04-29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张欣

在戏曲舞台上,什么样的创新是合理的、出众的、人们所需要的?这是戏曲人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浙江中月婺剧团《虹桥赠珠》演出现场。资料图

日前,一段“赛博戏曲”的演出片段在短视频平台走红。这是来自浙江中月婺剧团一出传统戏《虹桥赠珠》的演出现场,舞台上,二郎神身边一只机器狗穿着戏服、扮演着哮天犬。网友笑言“攻克了戏曲舞台没人演狗的难题”;也有人打趣台上演员的状态,“这三太子和杨戬憋笑憋坏了吧”。这是戏曲舞台主动追求表演形式创新的一种体现,起到了吸引观众目光、引起网友关注的效果,但对于观演关系有怎样的意义,对于戏曲本身有怎样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探讨,毕竟一时的“技”新,还需要更多的“艺”美来维持。

自古至今,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都离不开创新驱动。无论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融合了多种旦行表演元素,创立新的旦角表演风格,为京剧艺术树立了新的标杆,还是2025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一群科技感爆棚的人形机器人零帧起手转手绢,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都验证了创新是推动传统艺术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但在多元融合的背后,我们始终要坚持因“艺”制宜。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戏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传统戏曲表演形式和内容的观众群体缩小,许多传统的戏曲剧种和表演技巧面临着失传的处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艺术高效传承和繁荣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正为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像戏曲这样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更多是要把蕴藏在表演、舞台中的美更好地释放出来,所以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并不意味着全面更新,而是要以艺术自身特色为基础,在保留珍贵遗产的同时,满足当下观众的精神诉求,增强艺术自身的生命力。比如,从借鉴现代艺术形式、运用现代技术、丰富内容主题、进行跨界融合方面入手,创新传统文化艺术,做到让技术真正为艺术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与传统文化艺术产业链条。

秦腔微短剧《火焰驹》海报。资料图

近年来,青春版·赣剧《红楼梦》、越剧《新龙门客栈》、秦腔微短剧《火焰驹》、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等一批创新案例,把握时代脉搏,深入挖掘人物情感,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为传统艺术舞台带来新气象,吸引了不同年龄层观众关注戏曲,也不断创造着当代戏曲的新形态。

艺术作品的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道复杂的难题。这需要广大的艺术工作者,以更丰富的创作基础、更包容的创作方式以及更具高度的审美自觉,融合当代舞台艺术的各种创新成果,将古老的戏曲艺术鲜亮地呈现在当代舞台上,创造现代戏曲的崭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