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文艺评论“触网” 独立品格不可“掉线”

2025-04-29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马忠

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加速向线上延伸,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创新实践为例,依托新媒体矩阵,文艺评论成功突破传统传播边界,实现了传播效能的飞跃式提升,多篇评论文章引发社会热议,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有效扩大了文艺评论的社会影响力。

但在机遇背后,文艺评论的独立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算法推荐机制造成内容同质化倾向加剧,流量至上的评价体系催生功利化创作导向,资本与粉丝文化的深度介入干扰评论的客观性,信息茧房效应则抑制了多元审美的自由生长。如何在复杂网络环境下守住评论的独立性,是当下文艺评论发展的关键。

众所周知,传统文艺评论领域,评论家处于相对稳定的学术环境,遵循一定的评价标准与话语体系开展工作。尽管存在人情、利益等干扰因素,但整体生态相对纯粹。而“触网”后的文艺评论,环境变得复杂多元。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各种声音鱼龙混杂,既有专业的文艺评论,也有情绪化的宣泄、商业利益驱动的吹捧或抹黑。在这样的环境下,文艺评论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失去其应有的独立性。

保持评论的独立性,首先,要抵制商业利益的诱惑。在网络环境中,文艺作品的商业属性被放大,一些评论者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不惜违背自己的良心,对文艺作品进行虚假的夸赞或恶意的贬低。比如某些“流量批评”,完全以作品的商业价值和流量数据为导向,忽视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文艺评论一旦沦为商业的附庸,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它应该独立于商业利益之外,对文艺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观众和读者正确认识作品的价值。

其次,要避免被网络舆论所左右。网络舆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一旦形成某种观点潮流,很容易裹挟评论者。在网络上,一些热门话题往往会引发大量的讨论,其中不乏一些片面的、情绪化的观点。评论者如果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随波逐流,失去自己的判断。以某些网络文学作品的评论为例,当一部分网友对作品进行批评时,其他评论者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跟风,而没有真正深入地去阅读和分析作品。保持独立性要求评论者在面对网络舆论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情绪所左右,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审美判断,对作品作出独立的评价。

再者,要防止文艺评论的娱乐化倾向。为了吸引眼球,一些网络文艺评论变得越来越娱乐化,以搞笑、夸张的语言代替了严肃的分析。文艺评论的娱乐化虽然能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关注度,但却降低了评论的质量和专业性。文艺评论是对文艺作品的深度解读和价值评判,它需要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对作品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进行深入剖析。娱乐化的评论往往流于表面,无法真正挖掘作品本身的价值,也很难为文艺创作和欣赏提供有益的参考。

最后,独立性的核心,在于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不适感”。真正具有独立精神的文艺评论,必然与资本逻辑、流量法则、群体认知等形成理性的张力关系。当一篇评论既不为资本折腰,也不迎合刻意反叛的潮流,更不沉溺于虚无的解构游戏,而是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发声,才能触及评论独立性的本质。

文艺评论“触网”并非思想阵地失守,而是精神品格的淬炼升华。像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这样,打破“旁观者”定式,以“同行者”姿态深度介入文艺创作与传播,通过创意沙龙、短视频等多元形式,既贴近大众需求,又坚守专业评论标准,这一实践成果,无疑为在互联网语境下坚守评论的独立性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