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旅游演艺 >

再现古镇繁华 演绎黄河文化 ——实景剧《如梦碛口》观后

2021-06-14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闫卫星
实景剧《如梦碛口》剧照

一轮升起的明月承载着吕梁文旅的希望,这是吕梁第一部实景剧;一曲沧桑的民歌蕴含着山西人走西口时的历史倾诉,这是反映以碛口商人为代表的一部晋商史诗;一杆杆钢枪在吕梁儿女的肩膀上唤醒红色的记忆,这是毛主席带领红军东渡的赞歌;一把把彩扇在吕梁儿女的手里舞出了伞头秧歌的民俗气韵,这是吕梁人民对新时代新生活的向往,所有的这些都融汇在《如梦碛口》这部实景演艺中。以黄土、黄河山西特色环境和山西元素布景,展示山西的黄河文化,在第十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吕梁分会场上,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商、嘉宾一起来感受黄河边上繁华古镇的魅力。

碛口镇是一个古渡口,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南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每年的农历正月和七月初一的黑龙庙会,碛口会有古风白韵的“社戏”活动,千古一绝的《狮子啃绣球》等地方小戏、碛口腰鼓,以及陕北皮影、剪纸、八音会、民间说唱等,这些都极具黄河文化特色风俗风情。特别是在明清晋商辉煌时期,每天都有几百只货船停靠碛口古渡口,数以千计的骆驼、车马驻足于碛口镇上,大量西口外出产的粮食、皮毛、盐碱、药材等源源不断运到碛口镇,然后再以马车队、骆驼队运往晋阳、中都、北京、天津、汉口等地。油是那时碛口的大宗生意,天天要卸几万斤。有民谣说:“碛口街上尽是油,一天不驮满街流”,又说:“碛口三天不发油,汾阳店面上就点不着灯”。20世纪30年代随着京包铁路建设,京满铁路建成通车让曾经碛口古镇的繁荣景象一去不复返,古镇也完成了它曾是三晋乃至华北大宗商品集散中心的历史使命,碛口古镇虽然逐渐退出商业历史舞台,但凭借其独特的人文景观,黄河的涛声以及晋商文化的遗存和古镇居民一直保留的原始质朴的生活形态以及黄土高原绮丽风光,交相辉映珠联璧合,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和艺术创作者前来体验生活。今天,碛口又有了“活着的古镇”美誉。吕梁文旅集团就是瞄准了碛口这片承载多元文化基因的厚土,打响了吕梁文旅户外实景剧的“第一枪”,并且打造得非常成功!

《如梦碛口》依托碛口古镇文化创作的实景旅游演艺项目,以碛口独有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底蕴,以文化为核心、音舞诗画为艺术载体、高科技为手段、民俗民风为色彩进行了建构创作,在千年奔涌的黄河大背景下,用老天爷、老祖宗、老一辈、老百姓四个文化基因进行艺术表现,将现代演艺手段和传统底蕴完美结合,涵盖了碛口上下千年的历史进程,在弘扬黄河文化、晋商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回顾了毛泽东主席东渡黄河、晋商的繁荣、黄河儿女的奋斗生活和爱情乃至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等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经典瞬间,勾勒了时代发展脉络,歌颂了努力拼搏的精神。

如上所述,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艺时间里,要把多个主题元素展现出来,这是一个重大的考验。而身着羊皮大袄头裹白羊肚子手巾的具有明显晋陕风情的老汉弹着三弦书,巧妙地通过说唱把这些跨度百年甚至千年的反映红色文化、时代特点和民俗风情以及人类感情的片段有机地串联起来,而且串得震撼人心,让观众回味无穷。在布局上,三弦书开头说唱一完,马上就是激荡的音乐,羊皮筏子上多个艄公在奔涌涛涛的黄河上奏着协调一致的生命奋斗舞曲,让人一下子想到了数百年前黄河水上讨生活的群体的艰辛不易与勇于和自然生活抗争的精神,借助声光电,明清黄河河面上的日常穿越回到今天。随着露天360度旋转观演台转动,演艺进入第二个篇章,富有地域特色的吕梁大唢呐、吕梁秧歌展演下,晋商后人青青和石责哥的新婚迎亲,又将人们带入到了具有明清时代特色的生活中,新人才饮新婚美酒,马上又是离别,而那轮冉冉升起的弯月下,新人们的动作、对话在酸楚的《走西口》配乐映衬下,不少入戏的观众流下了共鸣的眼泪。除了人物情感的纠结,明清碛口商业的繁华,更难得的是该剧还讲活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故事,1948年春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走出陕北,东渡黄河从临县碛口镇寨子山走进山西,经兴县、岢岚、繁峙等地区,走向西柏坡。依据史实,该剧在播放毛主席雄浑伟岸的声音朗诵时,又有一队身着军装肩扛一杆杆钢枪的英雄儿女进行演练,让观众又回到了那个炮火冲天的革命年代,让观众想到了共产党革命政权取得的不易和毛主席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精神之伟大。演艺剧的最后,挂在天空的一轮“明月”,由弯到圆,象征了岁月的由悲到欢;男主人公和伙伴们远走他乡后历经艰辛,坚韧奋斗,归来已是“富翁”身;欢快的碛口“小业主”们的合唱片段与“水旱码头小都会”的一街灯火留在了观众的心中。

有心的观众曾做过统计,该剧中至少出现了晋陕三弦说书和道情戏,还有大唢呐和伞头秧歌及现代舞等五六种舞台艺术表现形式,配以《走西口》《想亲亲》等民歌名曲,可以说是取众家所长的“揉和艺术”大集成,让观众既能体味到古典的唯美,又能感觉到现代的审美,可以说做到了打通古今,博古通今。一起观演的李林先生感叹:“非常值得一看的剧目!必须点赞!”但也有观众认为,如果剧目能在现有基础上创作出台“加长版”和“缩减版”就更能体现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