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歌焕发时代生机
2019-07-23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陈力方对于许多观众来说,回味“左权民歌汇·2019年国际民歌赛”的种种精彩,最令人难忘的是一部9分36秒的带有快闪风格的微电影《啊格呀呀呆》。片中,山川村舍,秀美小城,当那些原生态出镜的农民、交警、讲解员、乡村医生依次唱响经典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时,小城的氛围被点燃了,观众的情感被点燃了,浸染着烟火气息的山西民歌被点燃了。这不由让人重新审视来自民歌自身的审美价值与力量传递,显而易见,传统艺术与现代表现手法的碰撞,令传统迸发出巨大魅力,山西作为民歌的海洋,这样的碰撞需要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民歌从古至今,就是一面镜子,折射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山西民歌相传自尧舜起,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多是产生在山西的古老民歌。煌煌历史,无需赘言,正如山西华夏之根艺术团团长王京荣所说:“山西民歌历史久远,又有良好的传承,在那些小调小曲中不经意间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密码。”
近些年来,我们的确看到了许多艺术家在传承方面的努力,比如,歌手石占民把原生态山西民歌唱响全国,导演张继钢把山西民歌元素运用到舞剧、说唱剧等多种形式中,歌手张红丽把山西民歌唱到了欧洲。我们还举办了原生态民歌人才培训班、民歌专场音乐会,甚至还展示了建设“民歌声音博物馆”“山西民歌高地”这样的宏大愿景。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命脉,要薪火相传,同时也要善于创新。“不日新者必日退”,在不断擦亮经典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如何拥抱新时代。以左权民歌为例,抗战时期,我们创作出了《黄崖洞大胜利》;土改时期,我们创作出了《土地还家》,这些作品脍炙人口,风靡一时。如今,我们又该拿出什么样的原创作品,奉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
衡量创新有许多标准,其中一条就是能否进入年轻人的生活,与他们产生共鸣。当代年轻人是音乐养成的一代,据调查,六成以上的95后、00后,随时随地都在听歌。如果问他们,最近什么音乐节目最流行,“乐队的夏天”大概是其中之一。有人说,这个综艺节目激起了青年人对“燃文化”的表达,这是一种为了梦想、奋发向上的文化。我们的民歌能否借助类似鲜活的元素,焕发出年轻的生机与活力呢?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民歌艺术不仅要从过去、从黄土地吸取养分,也要向现实、未来、更广阔的地域汲取精神力量。这也正是建设山西民歌新高地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