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大力推动民歌保护和传承 ——以左权民歌为例
2020-12-10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佚名晋中的民歌曲艺和戏曲历史悠久、繁荣丰富,已经渗透到劳动人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之中,反映了广大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左权民歌。
左权民歌有“万首民歌千出戏”之称。左权民歌分为大腔、杂曲、小调三种形式。大腔,属套曲类民歌,由序曲(蒜圪瘩)、正曲 (劈破玉)、尾声(打岔)三部分组成。序曲和尾声固定不变,需依曲填词;正曲则可以由唱者随意发挥,加以增减,各部分有各自的曲牌名。小调是左权民歌的主体部分,属曲牌体音乐,有单曲重复与多曲连缀两类,适合人们在从事较轻松劳作时哼唱,曲调简短,可以自行填改歌词,唱词以7字句为多,间有10字句、5字句,可叙事亦可抒情,格调明朗,内容丰富,易于流传。
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小调中派生出了一种独特的山歌艺术形式——开花调。左权开花调属 “山歌体”,因唱词精巧新颖,以“开花”为比兴,故称开花调,现已成为左权民歌的典型代表。左权开花调在歌词创作中都运用了比兴、迭字、夸张、双关、谐音等手法来使语言生动,歌词上句通常以 “开花”为起兴,下句点题。在这里,不只是植物可以开花,其他东西也可以开花。曲调和唱词一样短小精炼,以上下两句为主,上下句曲调是对比的形式。一般下句的曲调有扩充,扩充的句子通常要加一句虚词,形成“虚词腔”。虚词非常有特色,像“小亲圪蛋”“啊个呀呀呆”等,都是亲昵的表达,是歌词表达不尽时的情感延伸,这些虚词甚至成了爱情的专用语。
多年来,左权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抢救保护工程,使其迎来了新的繁荣时期。但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左权民歌在传承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流布范围萎缩。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原生态村落、民歌老艺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左权县行政村数量减少,农村学校也在大幅度撤并,村民大量外迁,民歌的生存环境和流布范围受到压缩,传承空间日渐缩小,传承人老龄化且后继乏力。传承人中年龄最长的年近九旬,50岁以上占到67%,左权民歌后继乏人。研究创新薄弱,艺术特征同化。缺乏系统化、专业性的研究,创作较少,左权民歌的特点日渐淡化,“原汁原味”渐淡,资金短缺。左权县财力有限,资金投入多数用于组织开展常规性的演出活动,在非遗传承和保护方面投入力不从心。
因此,要传承保护好民歌,就应根据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传承保护措施。
全面搜集整理民歌。以“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为依托,搜集左权民歌和小花戏的曲目并整理成册出版。例如晋中市小花戏传承人李明珍就出版了《左权小花戏》一书,还制作了有代表性曲目的音像光盘3套。对左权县主要从事左权民歌、小花戏演出的特色艺术团体进行摸底登记,如“山西省左权县开花调艺术团”和“左权县盲艺人宣传队”,为繁荣和发展左权民歌作出了突出贡献,应重视特色艺术团的发展壮大。
加强保护传承。组织左权民歌开花调“四进”,即进课堂、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进课堂,2008年9月在左权县中小学实施了左权民歌、小花戏进课堂工程,这是地方文艺进课堂的全国第一家。编撰了左权民歌开花调小学上、中、下三册和初中全一册课本教材。进社区,为左权民歌团体配发彩扇、音箱等设备,开设培训班,组织团队进社区演出。进乡村,组织乡村民歌团队加强演出传承。进景区,左权县把莲花岩景区作为“民歌小花戏”展演基地,借助左权民歌汇的品牌力量加大传承保护。同时,左权县各类文化文艺演出均大量组织左权民歌参加演出。
提升创研能力。左权县在保持左权民歌、小花戏原生态艺术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手段创新发展,为传统的民歌、小花戏注入新的艺术元素和时代气息。如创作了《插稻秧》《放风筝》《摘花椒》《做军鞋》等新的精品民歌、小花戏,将左权民歌、小花戏和舞台剧相融合打造了精品剧目《太行奶娘》,精心打造了“文化活动月”和“社火节”品牌文化活动,为深入挖掘、研究左权民歌、小花戏成立了左权民歌小花戏研究中心和研究协会,实施了原生态民歌传习、培训、研究传承基地——山西“桃花红 杏花白”左权民歌传承基地建设工程。
加大创新力度。左权民歌的标准化建设已经提上日程。2019年以来,左权县文化和旅游局、左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左权县民歌研究中心联合审定左权民歌的标准,并组织了专家组研讨会和专家调研活动,为左权民歌的传承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