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民歌 >

民歌的起源及发展

2023-08-10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张春玲
配图 自网络

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被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民歌多是劳动人民集体的诗歌创作,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口头传承的一种歌曲形式,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融入集体智慧的加工。其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具有较为显性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是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一部分中国民歌是某些音乐家根据民间流传的音调创作的,这部分作品虽然不是纯粹的地地道道的民歌,却带有浓郁的民歌风格,在民间广泛传唱后,逐渐变成民歌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连作者的姓名也会被慢慢地淡忘。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愉,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民歌通过口传心授在民间世代相传,并在传承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变异的特点。民歌源于生活,对人民生活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

我国民歌的形式丰富多彩,在广大的汉族地区各处都流传着带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民歌,如陕北民歌、东北民歌、四川民歌等;各民族也都有带着强烈民族色彩的民歌,如藏族民歌、苗族民歌、彝族民歌等。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各时期优秀的民歌都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原始社会里,民歌主要用于统一劳动者的意志,激发劳动者的干劲,表达人们征服自然的愿望。如今,人们创作或演唱民歌,则主要表现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民族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差异明显,各民族在融合的过程中也展示出了一定的民族特质,民歌风格就是这种民族特质的形式体现。地区相隔越远,民歌的风格音调差距越大,比较接近的地区的民歌存在着大同小异的现象。

各种民歌风格的形成,受到语言、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制约。吴语地区盈盈细语,鱼米之乡水网交叉、小桥流水,生活细致讲究,在民歌里就必然反映出这种典型的江南风格。而中原大地一马平川,黄土地上黄河的波涛奔腾汹涌,语言铿锵有力,民歌的风格就必然是荡气回肠。一般来说,水乡地区的民歌大多比较婉转,平原地区的民歌比较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高原地区的比较嘹亮,草原地区的则往往比较悠扬宽广。

所有的民歌的风格都是要素完备、情感充分、层次清晰的连续统一体。即使是风格大相径庭的江南民歌和陕北民歌,民歌所表达的主题也大同小异,民歌所传递的情感也几近一致。成熟稳定的民歌,其主题都要积极向上,具有时代情怀、讴歌劳动之美、弘扬社会正能量,是谱写劳动人民勤劳朴实、追求美好生活的华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