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民歌 >

太原民歌《剃头》

2025-02-07 发表|来源:太原晚报|作者:王文刚

《剃头》歌词:剃头的出在(外)长子县,我的(外)名字叫个四片片,从小儿没有学下别的艺,太原城了(就)把头剃。哎咳哎咳哟呀太原城了把头剃。

太阳一出我就爬起,担上外剃头担担一头冒汽,手拿唤头我吆喝几句,忽忽悠悠来在(外)鼓楼的底。哎咳哎咳哟呀忽忽悠悠来在(外)鼓楼的地。

有一个(这)老汉他来把头剃,撩上水就把(外)的脑蛋蛋洗,一刀刀下去错了位位,就把一个(外)耳朵削破点点皮,这一下咱可就揽下外洋戏。哎咳哎咳哟呀,这一下咱可就揽下外洋戏。

从剃头到理发,再到美发,不论怎么称呼,这一手艺活从古至今都紧紧和老百姓的生活日常联系在一起。山西以前的剃头匠可真不少,据说剃头手艺人自清朝便开始出现,一副剃头挑子走遍天下,历经数百年,其精湛的技艺传承至今,享誉天下。

《剃头》这首民歌经李海清、乔俊宝、刘卯生改编,把老一代手艺人学徒走江湖的艰辛生动写实传唱出来,成为为数不多的行业生活歌曲。歌词虽然通俗易懂,但这小学徒一口的本地方言还是让我们联想到小店民俗工作者张玉虎老师的《汾东土话》,亲切归亲切,年轻一辈较难听懂。比如剃头的脑袋称为“的脑”,不小心给顾客破相,把事情搞大了,写作“揽戏”,均是我请教玉虎老师后完成的。过去承揽个戏班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所以就把惹下麻烦叫作揽戏。

而其中的老玩艺如唤头也唤起了我们的记忆。唤头居然是中国民间职业风俗,系指街头流动的小商贩或服务性行业的工作者用来招引顾客的各种响器。它是两根条铁,一头烧结成一个把儿,另一头两根铁微张,全长一尺二寸,左手拿着它,右手用一根五寸的大钉子,从两根条铁的缝隙中间向上挑,发出响亮的“嗡嗡”声,这就算是剃头匠走街串巷的叫卖声了。

所谓的“剃头的挑子一头热”表示只是一厢情愿,另一方不同意,也可以从这里找到由头。剃头挑子一头是红漆长方凳,是凉的一头,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一小火炉,是热的一头。上面放置一个大沿的黄铜盆,水总保持着一定热度,热水干嘛自然不言自明了。

曾经的剃头店也被鳞次栉比的理发店所代替。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需要更加迫切,衣食住行的层次逐步提高,美容美发也不再是女士的专利。听着刘卯生老师的《剃头》,忽然想起最近时兴的匠人精神,指望着美发师傅们都能以高级的匠人精神与良好的从业状态服务顾客,且看你转眼之间“烫就乌云追月,吹出春风满面,旧貌一剃了之,新颜从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