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太原香坊戏 一个人的传承与坚守

2016-06-23 发表|来源:山西晚报|作者:吴学强
白爱明等人在表演香坊戏

白爱明等人在表演香坊戏

6月21日中午,在太原市迎春街北巷一座老式居民楼里,59岁的白爱明和妻子韩唤婵,一边做着家务,一边情不自禁地排练起戏曲唱段当中的动作和唱腔,他们夫妻俩所表演的戏曲曲种,是个鲜为人知的地方戏曲种,叫做香坊戏。

现在,白爱明已经准备好了各种申报材料,他将作为这个曲种的传承人,向太原市万柏林区正式提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从而让这个曲种走上保护与振兴之路。

命运多舛 太原流派在战乱中失传

走进白爱明的家,不太大的客厅方方正正,有一面墙整个安装了镜子,“这里也是我们的排练室,平时我们在家里,闲着没事就整理戏曲当中的动作和表情,让剧情更加生动和丰富。”白爱明说。身穿中式对襟汗衫的他,从里往外流露着传统艺术熏陶过的痕迹。

说起自己如何走上香坊戏这个鲜为人知的戏曲艺术道路,他一下子来了精神,从里屋拿出了厚厚一沓资料,娓娓道来。

根据太原市万柏林区窊流村保存的《阎氏家谱》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大约公元1795年),在太原郊区出现了农民自创的炕头戏。冬季农闲时节,人们在家里自发地以敲击简单乐器和对唱的形式,展开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那时当地有香坊、油坊、粉坊和豆腐坊四大手工作坊,其中制作各种香的香坊规模最大,人员最多,成为四大作坊之首,所以在香坊中这种民间自发的小戏最为流行,后来就被人们称作“香坊戏”。到了清朝道光年间,香坊戏已经从两三个人有说有唱的小戏,发展到了有肢体动作、唱腔、剧本、服装和专门演员的民间剧种,当时55岁的太原人阎俊生组建的“四和班”,已具规模,经常在太原和吕梁等地演出。

道光25年6月,阎俊生带着戏班在兴县一带演出时,途经兴县城东三十里处的阳会崖,遭遇山石崩塌,戏班十多人被砸死,仅有阎俊生一人幸存,流落到兴县白爱明祖上的香坊打工为生,根据《阎氏家谱》记载“阎俊生数年后方归”,太原香坊戏之后由阎俊生的侄子阎军继续传承。

阎俊生在白爱明祖上的香坊打工时,将香坊戏传授给白家,一直流传到现在,白爱明作为白家的后人,继承了香坊戏的衣钵。

“其实,香坊戏是老阎家开创的,只不过后来太原的阎家后人和我们各自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我们兴县的这一派,吸收了西北民歌的唱法,更加高亢激昂,而太原这一派显得委婉抒情。到了1937年,日军占领太原,太原流派在战乱中失传了,兴县是1938年被日本人占领的,这里会唱香坊戏的人,不是逃难走了,就是参军走了,也几乎失传,我的叔叔作为传人,非常难得地坚持了下来,到了1966年,9岁的我跟着叔叔学习了香坊戏。”白爱明介绍说。

唱法特殊 民歌与戏曲唱腔组合而成

“香坊戏和其他戏曲最大的区别,就是这个戏曲的唱法很特殊,是民歌与戏曲唱腔组合成的,用民歌的曲调和演唱方法演唱抒情的部分,这是其他任何戏曲种类都没有的,你会以为是在听山西民歌,而慷慨激昂的部分,是采用戏曲中花脸须生的演唱技巧,让人又以为是在听戏。”白爱明在介绍的时候,给记者唱起了香坊戏代表作《虎娘》的片段,把两种不同的演唱风格,在一个段子里来回转换,很有新意。

香坊戏《虎娘》是这个剧种里最著名的代表作,内容是农民王二虎与守寡的母亲相依为命,但是王二虎结婚后,他的妻子蛮横无理,逼着王二虎将老母亲送到深山窑洞里独自居住,经过一系列的曲折经历,让王二虎和妻子认识到自己的不孝,最终接回老母亲的故事。

白爱明告诉记者,在这个戏里面,充分体现了香坊戏将其他戏曲繁缛的唱段,分解成民歌四句式的唱法,如同民谣一般,朗朗上口,“老虎上山吼一吼,那泰山也要抖上三抖;老虎下山叫一叫,那河水也要倒上一倒……听起来是戏曲,但是已经民歌化了,非常简洁,这也正是这个戏的生命力所在。”而香坊戏当中,所有的剧目也大都是这种劝人正直、引人友善的类型。

自古以来,香坊戏都是师徒口耳相传,没有乐谱也没有剧本。白爱明从1995年起,开始整理和搜集,至今他已经根据老人们留下的唱段,陆续整理出来6个剧本,还创作了一批新编现代戏,作为自己传承的重要工作内容,“我就是个农民,为了这个戏曲,我来到太原找到了它的起源,在太原窊流村一带,所以我就想着能早点把这个戏曲,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国家保护起来,让人们重视起来,和我一辈的香坊戏传人基本没有了,现在会唱香坊戏的,都是我的徒弟辈了,但是人数也不多,所以我要抓紧。”白爱明说。

为发扬光大香坊戏 他付出全部精力和心血

白爱明从1996年起,在老家兴县开办义务培训班,免费教学员唱香坊戏,他给学员编排的节目《西口泪》,在当地还获过金奖。了解香坊戏的来历之后,他和妻子来到太原,继续走民间文艺创作与发展的道路。2008年,他在当时所居住的杏花岭赛西社区,组建了太原市第一支香坊剧团,带领居民们学习香坊戏,2011年在万柏林区前进路社区里,又组建了第二支剧团,“每天下午我都要去社区,指导大伙排练,同时也继续研究我的戏曲,虽然我的团员们都是业余演员,但是学起来都挺认真的,也体现出这个戏的魅力。”

这些年,白爱明为了发扬光大香坊戏,付出了全部精力和心血,不仅让自己的3个女儿都走上了香坊戏表演的道路,他还自费5万元,给社区剧团购买戏服和道具,进行排练与演出,妻子韩唤婵则全力支持他,不仅和他一起登台,还承担了全部的后勤工作,“每次都是他买回来布料,我自己剪裁戏服,能省钱还节约时间,一切都是为了让他实现传承的梦想。”韩唤婵说。

“目前,山西有各种戏曲50多种,最兴盛的是晋剧,有将近160年的历史,二人台的历史不到200年,而香坊戏的历史,现在已经有220年了,历经了9代人的沿袭,自成一体,每场戏的演员也不多,最多的一场只需要6个人,但是唱起来通俗易懂,有着民歌的韵味和戏曲的底蕴,是独特的山西地方小戏。”白爱明说。

但是目前白爱明最担心的是,自己即将60岁,看着香坊戏现在后继乏人的情况,他着急的同时也很无奈。不过,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让他看到了香坊戏传承和发扬的希望,“我去申报的时候,人家都很重视,我这下又有信心了,争取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万柏林区文广新局社文科科长王丽告诉记者,之前万柏林区的非遗申报中,民间故事、民间游戏等内容较多,而类似这样的民间戏曲还没有,所以是填补了一项空白。万柏林区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喜爱则表示,对于这样纯正的民间文艺形式,各方面都会全力支持香坊戏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