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剧种,值得抢救吗?
2022-03-30 发表|来源:半月谈|作者:刘翔霄山西被称为“戏曲的海洋”。2016年全国戏曲普查数据显示,山西省现存38个剧种,居全国首位。2021年,山西启动26个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2022年起,山西将由财政出资,对每个濒危剧种给予50万元百场演出的资助。与此同时,也有一种说法:“留不住的,或许就是没有生命力的。”
濒危剧种,值得抢救吗?
稀有剧种消逝近三成
“苏妲己,上墙来,接驾主公……”曾几何时,白纸为窗、借光亮影的皮腔戏丰盈着孝义人的生活。时光流转,古老的戏曲风华不再。“走到今天,坚持下来的人很少,符合条件的传承人很难找。”说起这些,孝义市皮腔戏音乐创作老艺人任太荣不无失落。
“2000年前后,耍孩儿剧团的生存状况跌到了低谷。”山西省大同市北路梆子和耍孩儿艺术传习中心主任张彩萍说,年轻人月收入仅几百元,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很多人因此离开剧团另谋生路。
一些濒危剧种的古老独特,不仅表现在音乐旋律和唱腔唱法上,也表现在伴奏的乐器上。孝义市碗碗腔艺术中心负责人郭纹铭告诉半月谈记者,孝义皮腔戏不仅人员流失严重,连主要的伴奏乐器——月琴,也已经一器难求。“会的人不多,只能根据老一辈传下来的旧乐器去恢复制作。”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山西戏曲品种有52个。受各种因素影响,30多年过后,这一数字缩减近三成。
濒危剧种有独特价值
“留不住的,或许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在社会上,这样的观点由来已久。那么,对濒危戏曲剧种加以抢救,意义究竟何在?
郭纹铭向半月谈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2018年至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连续3年在江苏昆山举办“百戏盛典”,其中就包括地方稀有剧种的展演。散落各地的稀有剧种聚于一堂,登台演出,出乎意料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次展演对业界触动很大,许多人由此改变了对濒危剧种去留的看法。”郭纹铭说,每个戏种都有自己的特色,包括打击乐、弦乐和唱腔等在内,稀有剧种仍然保留着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呈现出非常古老的音色和特点,值得当代戏曲创作借鉴。
2021年6月,山西率先实施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推出对濒危戏曲剧种和剧团展开普查、建立戏曲数据库、将濒危戏曲剧种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扶持重点传承院团、培养传承人才等一系列举措。
活态化传承依然任重道远
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山西将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加强剧目创作和推进惠民演出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抢救濒危剧种。孝义皮腔、耍孩儿、临县道情等均在抢救之列。
“濒危戏曲剧种优先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各类文艺评奖予以适当倾斜,前期创作、基层演出也有了兜底资金,这些举措解除了戏曲人的一些后顾之忧。”临县道情艺术中心负责人渠全民认为,在政府重视和扶持下,濒危戏曲剧种将迎来新生。
在位于太原的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校园里,山西戏曲博物馆已落成,粗具规模。孝义皮腔戏正在积极申报参评非遗项目。任太荣被请回了剧团,尝试将皮腔戏的板式改编得更丰富。郭纹铭等人正根据皮腔特色加以传承改编,恢复一些剧目在群众中的演出。“只要有排、有演,传承就有望。”郭纹铭对此满怀希望。
“地上文物大省”山西拥有全国现存最早、数量最多的古戏台。如何推进文旅融合,如何对濒危戏曲剧种加以“镶嵌式”“活态式”展演,仍有待破题。种种变化令人欣慰,探索之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