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臼沟秧歌
2015-12-20 发表|来源:大同网站|作者:(王笑林整理)碓臼沟秧歌是晋北大秧歌的一个分支,也称北路秧歌,主要流传在晋蒙交接的山西大同新荣区、左云县的部分乡村。它的音乐旋律优美欢畅、曲调结构独特,与山西其他地区的秧歌风格不同,兼具中原的细腻和塞北的粗犷,是历史沉淀下的具有浓重人文色彩的艺苑奇葩。 近年来,由于现代娱乐形式在农村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一古老剧种因失去生存环境而面临失传的危险。对此,大同市新荣区文化部门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尽可能挖掘整理碓臼沟秧歌的文化元素,调研剧种的历史、现状以及保护和传承问题。
碓臼沟秧歌源于明代民间小戏,其中曲调多来自本土民间音乐,情感热烈、节奏欢快,剧本内容来源于百姓日常生活,多宣扬邻里和睦、妻贤子孝等主题。上世纪五十年代,碓臼沟秧歌剧团成立,繁荣时期剧团成员近50人,上演剧目有《夜宿花亭》、《走山》、《打经堂》、《三贤》、《杀庙》、《杀鞋》、《劈棺》、《胡德骂爷》、《杀楼》、《翠屏山》、《断桥》、《乌玉带》、《泥窑》等46个,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目前新荣区文化部门对碓臼沟秧歌的保护集中在整理、存档方面,他们先后挖掘、收集、整理剧本20个及秧歌全部音乐、曲牌并出版。同时对秧歌老艺人进行进行专题拍摄,录制他们的音像艺术资料并整理。此外,还收集碓臼沟秧歌曲谱、演奏打击乐谱和有关将失传的剧本。有关人士介绍,通过研究发现,碓臼沟秧歌的曲调中包含着中国戏曲从曲牌体向板腔体过度的记号,不但艺术价值高,而且学术研究价值也很明显,因此保护意义更加深远。
2006年,碓臼沟秧歌被山西省文化厅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