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繁峙秧歌戏
2019-06-11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佚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先后建立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以及太行、太岳等多个革命根据地。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从1939年开始,山西各根据地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戏剧运动,运动首先以成立革命剧团,改造民间戏班开始。
山西各地秧歌小戏的改造是在根据地动员广大民众参加抗战和生产的革命话语主导下展开的。繁峙秧歌是流行于山西晋北繁峙(繁峙县因寺庙多而得名,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忻州市)、应县、代县、原平一带的戏曲剧种,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艺术服从于政治的原则被深入贯彻到繁峙秧歌的改造中。
忻县蒲阁寨民兵演剧队编的《围困蒲阁寨》是当时颇有影响的革命戏,这是一出根据当地斗争故事改编的七幕戏,表现了一场军民团结围困敌人据点的战斗。小戏从1942年日本侵略者在蒲阁寨推行特务政策开始,第一幕是当地汉奸巴虎科勾结敌人,暗害村里干部,抢劫村里财物。后来,民兵将巴捉住,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特务政策;第二幕是高家庄群众反“维持”斗争,敌人在“维持”政策失败后,对村民施以残酷的军事屠杀,激起了群众更大的斗争热情;第三幕是高家庄群众为反“维持”胜利召开全村大会,军民合作抢种了碉堡周围的庄稼;第四幕是敌人的特务政策、“维持”企图失败后,对蒲阁寨的群众横暴地施行压迫,蒲阁寨和周围村庄的群众感到这样的日子再也没法过下去了;第五幕是蒲阁寨村子热烈的搬家斗争;第六幕表现四十天军民围困敌人炮台的一个场面,为了把敌人很快挤走,民兵们大雪天爬山埋地雷;第七幕是热烈的劳军大会。
《围困蒲阁寨》是当时创作的一部场次较多、内容复杂、人物丰富的长剧,由于故事是乡民的亲身经历,演员又是村里的民兵,再加上以忻县地方语言演出,所以演出在当地获得了很大成功。民兵演剧队还以忻州小调编成了“围困歌”,在当地广为传唱:
十二月十三那一天,
命令下来打据点,
前晌发下子弹来嗬唉呀,
夜晚进攻蒲阁寨。
忻崞支队喊的凶,
一排掩护二排冲,
随后跟的民兵们嗬唉呀,
要和鬼子拼一拼。
殷长久带的民兵们,
抱上地雷往前冲,
事务所门口埋一颗嗬唉呀,
炸死四个日本人。
四区区长是刘真,
说服群众顶能行,
动员百姓千余名嗬唉呀,
搬运粮食乱纷纷。
真正改变秧歌小戏与山西乡村社会关系,拉近秧歌与革命、政治之间距离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在山西各革命根据地开展的戏剧运动。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下,戏曲作为战争动员的手段受到了根据地政府的极大重视,以共产党抗日救亡主张为主导,以动员民众参加抗战为主要目的的抗战文艺成为这一时期乡村文艺的主要形式。由陕甘宁边区开始的秧歌运动更是将秧歌这种乡土艺术直接并人到革命话语中,随着各根据地对秧歌的改造,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在革命、秧歌小戏与乡村社会之间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