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凤台小戏 >

凤台小戏:歌舞飘香入万户 千年传艺在农家

2020-01-02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晋戏宣

凤台小戏源自明初南方卖笔墨的陈姓商人在和顺县凤台村落户后,以家传为主的一种说唱文艺,后传给本村的白家、董家。最初仅有《银纽丝》《茉莉花》《寄简》《张生和莺莺》《韩湘子度林英》等南方民间曲调和片段词曲。

明代末期,凤台小戏发展出生角、旦角、丑角的行当表演,又从生角中分出老生、小生和须生,旦角中分出老旦和小旦,能表演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剧目有《避雨》《顶嘴》《送灯》《饯别》《拷红》《寄简》《逾墙》《画八扇》《画四画》《十绣》《拍蝴蝶》《盼五更》《卖胭脂》《凤仪亭》《打尿床》《牧牛》《占花魁》《度妻》《闹花园》等和【八角鼓】【太平年】【盼五更】【卖裙】【五花腔】【南曹】【疗病】【检检花】【玉蛾郎】【钉缸】【打枣】【词片儿】【步步娇】【绣荷包】等50多个曲牌。当代凤台小戏以表演《西厢记》《聊斋》中的故事居多,表演者2至3人,最多不过5人,时间在15至20分钟左右,全部是折子戏,格调清雅,充满湖光山色、春风拂柳的江南气息。整个小戏具有有戏即完,情到即终,理到即止,高潮即是结束的艺术特色。

凤台小戏唱腔不属板腔体,但以散板、慢板、中板、快板等节奏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般用2/4、4/4的节拍,但也有用3/8的节拍起板,随即转入散板或4/4的慢板节拍。在调式方面,通常用徽调式,如《盼五更》《度林英》等,也用别的调式,如《银纽丝》是宫调式,《绣荷包》是羽调式,《疗病》是交替调式。唱腔结构属联曲体,即很多独立的曲牌组成。凤台小戏还以韵白见长,独白每句字数相同, 句尾必须押韵,前呼后应,与唱词浑然一体,音韵语调相互照应,相得益彰。

凤台小戏的主要乐器是扬琴、唢呐和笙,配以竹笛和二胡;打击乐器是板鼓、小鼓、小锣、小镲、碰铃、梆子和五音锣。道具为小纱灯、蜡台、书帖、扇子、手帕、马鞭、茶具、蝴蝶等。

凤台小戏已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已得到保障。山西诗人鲁兮曾于1983年11月题诗赞颂凤台小戏:“凤山脚下一枝花,元夜飞红分外佳,歌舞飘香入万户,千年传艺在农家。”

2009年4月,凤台小戏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