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道情:小剧种在夹缝中求传承
2014-12-23 发表|来源:新华网|作者:马志异 王陆城【解说】道情,原来是宗教艺术,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到清朝,随着梆子戏的流行,道情开始从说唱向戏曲形式转变。
道情艺术在我国说唱艺术和戏曲艺术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据南北20个省区的统计,各种俗曲道情仍不下90多种。其中歌曲道情4种,皮影道情3种,说唱道情70种,戏曲道情13种。山西是个道情艺术比较盛行的地区,从曲种上说,有晋北说唱道情、晋南说唱道情、阳城说唱道情、长子说唱道情以及太原说唱道情等十几种;从剧种上说,有晋北道情、晋西道情(亦称临县道情)、洪赵道情。
右玉道情,又称晋北道情,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音乐比较丰富,据传说原有七十二个套曲和一百来种曲调,但现在只能收集起十三种套曲和九十六种曲调,每种套曲又有“正、反、平、苦、抢、紧”六种不同的曲子,其唱腔为联曲体,会根据情绪需要临时组合。
【同期】右玉道情第四代传承人 郝云
道情唱腔调语多,从欢快的,从叙述的从悲的,尤其是咱们道情唱这个悲戏、苦戏比较好,他调就苦,他调也多。
【解说】音乐伴奏中的“渔鼓”为道情特定乐器,其他文武场传统特色乐器与梆子剧种大致相同,文场有笛子、四胡等,武场有渔鼓、简板、单皮鼓、大锣等。道情表演重文轻武,重唱轻做。新中国成立前,道情均为男演员扮戏,后来才开始有女演员登台演出。道情戏的内容主要有升仙道化戏、修贤劝善戏、民间生活小戏、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4类。
【同期】右玉道情剧团团长 郝强
道情就是咱们晋北的一个小剧种,他的特点就是以道教,实际是以宣传道教而发展演变过来的,他就是嘿呀哈呀的多一点,然后一般人就是听不懂,不像人家梆子戏,咱们是个联曲体戏。
【解说】据了解,右玉道情起源于民国初年,来自应县的武为周在右玉成立了晋北一带最早的职业班社——“武为周道情班”。他在村里集聚了二十多个艺人经常在大同、怀仁、山阴、应县、浑源一带演出,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解放后,右玉县建立了专业道情剧团,1982年雁北戏校道情中专班毕业,集体分配到右玉县,组建了右玉县道情剧团。历经几次起伏,右玉道情在2003年后开始复苏。
【同期】右玉道情第四代传承人 郝云
03年,县里面文化局还是县里边有关(单位)重组建了一个剧团,这个时候跟社会上招一批,还有原来剧团的一些固定人员,还有一批,这就是他们招回来以后就到现在。
【解说】目前,右玉县道情剧团总共有50多个人,最大的51岁,最小的17岁。作为第四代右玉道情传承人,郝云一直在致力于道情艺术的发扬和继承。曾经有10年,剧团基本没有发过工资,他被迫只能靠摆地摊维持生计,但是在这期间,他也没放弃过道情。
【同期】右玉道情第四代传承人 郝云
那时候我18岁,70年到了剧团以后,那个时候和现在的情况也不一样,个人也信那个东西,愿意,但是基本功我不练了,就像过去剧团那种压腿,拿顶那些不练了,但是心里边对这个艺术还是舍不得的,练着呢。
【解说】但是目前,受到地方方言的限制,以及大剧种、歌舞等艺术形式的冲击,听右玉道情和学右玉道情的人都很少。
【同期】右玉道情剧团团长 郝强
我们小剧种路太短,有的地方就不愿意唱你们道情,第一,观众听不懂,在地区方面局限性很大,咱们最远也就走到延安地区,还有内蒙地区,还有河北张家口以西,太原以北,这就是咱们的地区差异。
【解说】从2003年开始,右玉道情剧团开始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扶持,企业投资,这个小剧种艺术开始复活。然而,由于收入较低,人员流动性很大,而随着老艺人逐渐远离舞台或离开人世,道情剧团出现了人才断层,面临传承断绝、后继无人的状况。
【同期】右玉道情剧团团长 郝强
咱们现在人员流动性特别大,有的就是想干这个拿不到多少钱,现在咱们人员青黄不接,挺困难,就是现在咱们剧团的四五十号人,有的戏咱们还演不开。
【解说】为了防止右玉道情的失传,从2007年开始,右玉县开始大规模招收学员,一次性将32名学员送往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学习,培养三年后再次回到剧团。同时,右玉道情剧团也在四处收集流失的版本,通过老艺人的口传记录下来,并进行“二次加工”。
【同期】右玉道情剧团团长 郝强
你要想出人才就是我们剧团想办法加大投资力度,这就是出人、出戏、出精品,这才能占领演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