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临县道情 >

临县道情戏 弘道传情声声慢

2021-10-19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洪鹏

山阻隔、河流纵横,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老的山西戏曲文化。临县位于黄河中游、吕梁山西侧,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其与外界的交流不多,因此临县民俗文化中朴实、原始、丰富的基本特征得以保存,临县道情戏就是其中的代表,2006年临县道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道情道情,道家传道之情。”顾名思义,道情戏是一种表达道教离尘绝俗,返璞归真思想的宗教艺术形式。正如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戏曲理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所载,道家唱的尽是“飞驭天表,游览太虚”之言,因为有“慨古感今,有乐道徜徉之情”,于是就将这一道家表现形式称为“道情戏”。

道情戏脱胎于唐代的道观经韵,和道教化缘、弘道时唱的道歌、道曲关系密切。化缘时,道士为求道义与民众亲和,于是就在道教音乐的基础上,吸收民间音乐曲调,形成了既有道教唱诵之风,又贴合道教教义和民众情感需求的民间音乐。

清末民初是临县道情戏的鼎盛时期,临县一千多个村庄几乎村村都有戏台,道情之声传遍临县的村镇。临县道情戏基于临县三弦书,并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当时吕梁老百姓的主要娱乐方式。当时的盛景我们可凭民间俗语和老艺人的口耳相传来推测,比如“宁看道情《小姑贤》,不去方山做巡检。”

天下道情戏是一家。临县道情戏在发展中也走出了吕梁地区,陕北清涧道情戏就是从临县传入的。清涧道情戏最早出现于清涧县东解家沟的玄武村。据该村道情艺人口述,清朝道光年间,山西临县一批道情戏艺人前来本村和附近的寨沟演出,后来与当地的民歌相结合,形成了清涧道情戏。

十里不同音,三里不同俗。临县道情戏作为流传于吕梁山沿黄河一带的地方剧种,既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具有鲜明的乡野气息: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和戏曲等为一体,有着厚重的庙堂古典音乐味道;由民族调式的五声音阶构成,音乐当中包括锣鼓点、曲牌、唱腔三部分,其中锣鼓点的运用非常丰富和多变;不仅曲牌众多,而且唱腔丰富,有“道情九弯十八调,几个调调一大套。套套里头有弯弯,弯弯里头有调调”的特征。

在临县,传统的道情戏一般在正月演出,有时候庙会开光、婚嫁祝寿、孩子满月和谢神还愿时也进行演出;戏中红、黑、生、旦、丑(晋剧五行)齐全,服装以单色为主,角色很少化妆;演唱方式以坐唱为主,也有站唱、背唱、边舞边唱和帮腔等。小生、小旦、小丑是临县道情戏最常出现的角色,旦角与轻快的道情音乐节奏相协调,多行快步、碎步,须生的表演保留了道情说唱时期的痕迹,则以稳健的坐唱为主。伴奏乐器方面,临县道情戏可分为文场和武场两大类。管、笛、空、胡呼是文场四大件;渔鼓、简板、小护、木鱼是武场四大件。

道情戏题材多以道教故事为主,以道教经典编成的乐句为辅,后又吸收民间歌谣,发展为民间戏曲。临县道情戏现存剧目有 100多个,包括《杭州买药》《盘道》《庄周梦》等反映道教传统内容的经典剧目。图为元代刘贯道所绘《梦蝶图》,取材于“庄周梦蝶”的故事。

道情戏题材多以道教故事为主,以道教经典编成的乐句为辅,后又吸收民间歌谣,发展为民间戏曲。临县道情戏现存剧目有100多个,其经典剧目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传承和创新,如《杭州买药》《盘道》《庄周梦》等反映道教传统内容的剧目依然很受欢迎。

在临县道情戏中,有关韩湘子的道情戏影响最大、最受欢迎。临县当地有“糊窗子离不了糨子,道情离不了湘子”的民谚。“韩门道情”是临县道情戏的代表性剧目,出自道家经典《湘子传》,由《祈子》《送子》《撒金桥》《训子》《越花墙》《湘子出家》(又名《高老庄》)《卖道袍》《吊打媒婆》《算粮》《经堂会》(又名《经堂会母》)《三度林英》等11个剧目组成,主要描述道教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出家成仙前后的故事。

除了道教题材外,临县道情戏在传承中逐渐与老百姓的礼仪教化相结合,劝人积德行善,倡导人际和谐,重视家庭人伦关系。这种剧目取材于民间生活,唱词通俗易懂,道白口语化,如《秀才挽青蔓》《秃子闹洞房》《柜中缘》《小放牛》《挂画》《祈雪》《小姑贤》等。

抗日战争时期,临县道情戏与革命文艺相结合,创作了以《翻身道情》为代表的一批道情戏新剧目,开创了道情戏演出的新形式。《翻身道情》由出生在山西的歌唱家郭兰英演唱,随后传遍全国,成为临县道情戏的代表。此外,与革命文艺相结合的临县道情戏还有《小二黑结婚》《朝阳沟》《李双双》等。

随着临县道情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当地创作出的《保姆》《菜园配》《碛口古镇》《掏鸦窝》等新剧目屡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临县道情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最为重要的文化价值还是在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它起源于道教,但是在发展中不断与当地民俗、传统相互交融,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现象,融入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的生活。同目前多地的道情戏一样,临县道情戏虽然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过由于名录中没有设置宗教类,只能编入地方戏曲类项目中,然而这并不影响临县道情戏与道教文化之间天然的基因联系。

道教对我国民间风俗文化影响颇深,岁时节日、民间祭祀、日常生活等许多方面都有道教潜移默化的影响。所有类似于道情戏这样的文化遗产不仅成为传播道教文化的载体,更是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亟须我们重视、整理与保护。

(作者为中国科技馆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