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中的锣鼓杂戏
2015-06-09 发表|来源:太原晚报|作者:韩振元锣鼓杂戏,又叫铙鼓杂戏,诞生于宋代,兴盛于元代以后,比昆曲起源更早,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至今山西临猗、万荣一带仍时有人演唱。2012年元宵节前,笔者专程赴山西省临猗县黄河岸畔的孙吉村,邀请一班老艺人做了专场演出。
山陕黄河沿岸农耕文明传统悠久,农村至今还沿袭每天两顿饭的习惯,早饭九时多,午饭下午两时多,没有晚饭。我们到时,正是早饭时间,文化部授予的“锣鼓杂戏艺术传承人”李正勤老汉一家人正吃饭,孙子刚结婚三天,一家三代六口人围着饭桌其乐融融。得知我们来意,老汉先招呼我们吃饭,自己却放下饭碗立刻出去召集人,不一会儿,先在村头高音喇叭噗噗吹两口气,接着一个个点名:说上头来人了,要看锣鼓杂戏,都到李正勤家。不等话语落音,已经有人走进来,又过一会儿,院子里咣咣当当,鼓、铙、锣都拉来,开始有了响动。
演出剧目属《铜雀台》片段,三国戏之一种。演员共6人,执乐器伴奏者4人,正勤老汉年龄最大,已82岁,其他人也都在六七十岁。为增加演出气氛,正勤老汉提出要在村里戏台子上演,我执意让他们就在正勤老汉院子里演。不一会儿,十位老人在院里拉开架势。背景是新媳妇洞房,门前大红对联还整齐如故,上联:吃个苹果早日结果;下联:送枝小花天天开花。通俗的对联与大红门帘衬托出一种火热的氛围。不想戏还未开演,飘起漫天雪花,纷纷扬扬,很快院内皆白。一阵锣鼓响得激烈,几位老人震天动地一声吼,曹操和他手下的四员大将:曹洪、夏侯渊、徐晃和许褚出场。只见平常装束的老人在热闹的锣鼓声中,顿时化身三国猛将,一声吼,一阵唱,一个招式,无不入戏入味,刚烈激昂,曹操之威严,曹洪之勇猛,夏侯之暴烈,徐晃之稳健,许褚之雄毅,都在唱念做打中显现,锣鼓时如炸雷骤响,时如排山倒海,在铿锵节奏中伴着昂扬唱腔,竟敲打得天上地下满是声符。忽然,鼓乐狂奏,又骤然停下,万籁俱寂,眼前只有大雪无声飘落,意犹未尽之时,再看,原来奏出如此热闹气场的,只有一鼓一铙两锣而已,无丝弦伴奏,无簧管和声。而几位老人尚在戏中,一身雪花,一脸热气,等回过神来,几人一齐大呼过瘾。
戏只演了14分钟,看过后,方明白为什么山陕商人能与梆子戏结缘,山陕百姓为什么喜欢梆子戏,原来,他们都是参与者,都能置身戏里。
过去,山陕乡村每年春节期间,各村都闹家戏,从腊月农闲就开始排练,村里男女热情高涨,人人跃跃欲试,平时的庄稼汉瞬间会变为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晋南乡村曾流行一句谚语:“宁卖二亩地,也要闹家戏”。旧时,每逢庙会,必有戏班演出。那是山陕乡村的一大胜景,台上戏声高亢,台下人头攒动,“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停,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就是这种胜景的写照。
锣鼓杂戏可能是最简单的一种戏,最适合平常百姓,毋需戏台,毋需道具,不要装扮,连丝竹弦乐都不需要,随时可拉开架式,自娱自乐一番。当地有谚:“头戴金盔西瓜皮,身披铠甲两页席,腰缠玉带南瓜蔓,手拿长枪稻黍秆。要问我到哪里去,上庙祭神唱杂戏。”说的就是锣鼓杂戏道具戏装的简单。
看完锣鼓杂戏,又想起陕西老腔,无论从表演形式,还是演出效果,两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样形式简单,一样慷慨激昂,一样如痴如醉,一样血脉贲张。明代才子徐谓看过北杂剧后感叹其“壮伟狠戾”,能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锣鼓杂戏与陕西老腔也有同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