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罗罗腔 >

非遗罗罗腔绽放新光彩

2024-03-17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刘通 王中勋 马明清

3月1日,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在该县武灵镇存孝社区演出《白罗衫》。在红红火火的两节期间,罗罗腔剧团走乡入村演出了11场。

罗罗腔是一个古老剧种,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由江南荆楚之地的弋阳腔演变而成,后不断吸收借鉴宫廷曲牌唱腔和社会戏班的板式、梆腔、民间的杂曲而形成的一种曲牌板腔连套体,且具有生、末、净、旦、丑戏曲要素齐全的戏曲体式,几经兴衰衍变,到新中国成立后仅见于山西北部灵丘及周边等地。

1958年,灵丘县将老艺人召集起来挖掘整理并招收学员,成立了“灵丘县罗罗腔剧团”,使濒临失传的地方古老剧种重获新生。2006年6月,灵丘罗罗腔被国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灵丘县罗罗腔剧团是全国仅存的唯一一个罗罗腔专业剧团。

近年来,罗罗腔剧团坚持守正创新,除了创作一系列的新作品外,还注重人才的接力与培养,在传帮带中演艺队伍不断充实,整体艺术素质逐年提升,已培养15批次300余艺人,剧团的青春力量让非遗剧种绽放出新的光彩。

在灵丘县武灵镇存孝社区为群众演出传统剧目《白罗衫》。
演员在排练罗罗腔小戏《飞虎将军李存孝》。
只在唱句的结尾或者过门时伴奏进入,是罗罗腔乐器的一大特色。
“流动舞台”车每年要带着演员在山区演出三百多场。
灵丘罗罗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范增在指导青年演员练功。
下乡汇演一路欢歌。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天苦练基本功。
演出前仔细化装。
演出间隙短暂用餐。
演出结束,演员秒变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