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眉户 >

根深情更深——评眉户剧《大槐树下》

2015-11-22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张玉红

笔者于9月13日晚在临汾歌剧院欣赏了眉户现代戏《老槐树下》,该剧是由陕西著名编剧党小黄编剧,吴根邦、张俊霞导演,由“梅花奖”获得者潘国良领衔主演。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常天乐的弟弟为办砖厂借下一大笔债务,却因车祸突然去世,弟媳和侄女也因亲人猝然离世而深受打击。常天乐强忍丧亲之痛,为信守承诺,毅然决定替弟弟还债。剧中常天乐的大义之举,既是当代社会生活中以诚信为本的传统美德的再现,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的弘扬。

伴随着男声“老槐树老根深七股八叉,老槐树下的故事油炸葱花,刀削面老陈醋热汤酽茶,寻常味总归是百姓人家。”剧中的人物:诚实守信的常天乐、忍辱负重的桂兰、刀子嘴豆腐心的翠花、小市民形象的二嫂、见利忘义的王明才……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小人物在舞台上跃动了起来。

剧情分析

本体分析:什么是眉户呢?眉户戏又称迷胡、曲子,形成于清朝乾嘉盛世,由山西、陕西黄河两岸的民歌小调孕育而成,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地方小戏,它的特点是曲调悠扬动听,简便易学,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经过对地方大戏、民歌、流行音乐、西洋音乐的吸收借鉴,虽然至今看起来有广阔的舞台,但是历史上,眉户戏一直名不见经传,文献中没有关于它的任何记载,这给日后的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临汾市眉户剧团清醒地认识到了眉户剧自身的特点和现实状况,根据眉户剧种的发展状况,有意识地选择适合的剧本走出了一条传统戏曲年轻化的新路。临汾市眉户剧团的这一大胆尝试无疑是成功的,小剧种要想不被淘汰,创新是必经之路。而眉户剧《大槐树下》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首先,该剧遵循传统,演出以眉户剧传统音乐的艺术规律、风格特点和表现手法为根本;其次,在继承中丰富了音乐、表演技能及舞台美术各方面的技法,拓宽了自身的题材和内容。这种革新不仅为小剧种扩宽戏路做了有益的尝试,也为新人提供了机会,对传承眉户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看戏学戏,可谓益处多多。

该剧体现眉户剧的特点有,一是唱腔和丝弦牌子是以升4和将7并存的一七声调为主体的,且多以5为主音。其调式音阶排列如以56降7123升45这样的腔调格调较委婉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以表现轻快或悲壮、忧伤的情绪见长;硬调的格调较平和,善表现豪壮、明快和向上的情绪。从句式上看,该眉户剧中唱词有:上下对称的二乐句曲式结构.其如““老槐树老根深七股八叉,老槐树下的故事油炸葱花,刀削面老陈醋热汤酽茶,寻常味总归是百姓人家。”。拖腔的运用,更加深了剧中悲剧性的色彩,如莲儿劝母不要嫁作他人妾的那一节唱腔,拖腔的运用十分到位,本来就悲痛的表情配上拖腔就显得凄凉委婉。再加上唱词为长短句的乐句中加人过门,对唱腔加以完整和补充,使整个音乐结构均衡完整。剧中的的故事情节紧凑,很类似于折子戏的手法折子戏好的折子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其思想观点有较强的人民性;在结构安排上,别出心裁,不落俗套,一下子就能紧紧抓住观众。

情感分析

悲情为主线的剧情全剧共有六场,展现小人物悲情的场景贯穿了全剧:如莲儿丧父之悲、常天乐无奈之悲,财产被骗之悲.....这些悲剧的情节一环扣一环,一环比一环更加让人为之动容,这也符合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尚悲“倾向:这是中国人传统的一种音乐审美标准,同时也是中国人一种传统的审美心理偏向,即在审美心理活动中,判断是否美,在很多时候,取决于作品是否足够的“悲”。但是,如果只写悲,似乎还显示不了中国人的顽强奋斗的精神,《大槐树下》的结局是给常飞体检情况作祟的相关人员已经被控制、诈骗莲儿车祸索要手术费的团伙也正在调查、全村人民集资捐款的一连好消息,更有弟媳桂兰日积月累节俭攒出的钱为常天乐与妻子买了人寿保险让人感动,好人终有好报,常天乐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了肯定并更加坚定了信念,然更好的消息则是再也不用还钱了,原因是王明才因风投破产而跳楼,账本被烧,且没有给家中留下任何相关的消息,但这个好消息并不使为还款承受天大负担的常天乐所欢乐,常天乐全家人团结一致,坚定还债,乐观的迎接每一个灿烂的明天。这样的手法展现了“以悲为美”的独特的音乐审美心理,即欣赏者在受到音乐作品悲伤情绪或情节的感染的同时,得到心理上审美的满足。“以悲为美”已经成为广泛深入人们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倾向。

熟悉该剧的人都知道,全剧的背景和主题还有人物的核心价值观,始终离不开一棵大槐树,而大槐树又象征着什么呢?王黎明在洪洞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如是说:“以现代意识审视历史,大槐树精神就是忠厚直率、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坚韧奉献。”根据山西移民历史的知识也可以知道大槐树的精神是不忘根,团结协作的精神。该剧中是借用大槐树来喻人,把潘国梁演绎的常天乐为自己的弟弟偿还所欠债务所遇到的家庭和社会的矛盾、纠纷,以及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所表现出的忍辱负重、有情有义、坦荡心怀比喻为枝繁叶茂的千年老槐树,也就使观众把常天乐的优秀品质比作大槐树的精神。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道德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德联系到了一起,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可贵的非常平凡而又异常高大的朴实农民的感人事迹。从主体立意上来说,剧本显然是反映我们当今社会的正能量,是为弘扬以诚信为本,团结互助的高尚情操为标准,并通过风趣、生活的戏剧情节场面而表现和塑造的舞台艺术典型的,达到了艺术性和观赏性相互统一的效果。在表达方式上,该剧借助韵白与唱腔相结合的方式,如果说韵白表现情感时力度还不够,那末唱腔语言的设定就完好的表现了该剧中的“意,即是古人所说的“尽意”的世界,也即是“咏歌以尽意”,这也是唱腔的特殊性所在。为什么光韵白之言抒发人的内心情感为什么还会显得不足?为何需要借助于音乐的音调来 “咏歌之”呢?戏曲音调与韵白音调在中是怎样结合的?这些都是戏曲和音乐审美考虑的问题。首先唱腔的旋律是对人的感情曲线和生理节律的模仿,形成了“异质同构”,从而引起人的共鸣,即“不以浊者清者不激,不以抑则扬者不兴,不以舒者促则不顺。上生者必有所益,下生者必有所损。声之洪细,咏之短长,皆损益之自然者也”。同时,唱腔苏珊·朗格道出了音乐音调最本质的特征。这正是“嗟叹之言”(语言)之所以不足,而须求助于唱腔使其未充分表达的情感通过唱腔的音调进一步揭示的原因。并且该剧能唤醒人们的悲伤、喜悦、忧郁、思念等情感,所以才能感人。

中国晋剧艺术网特约撰稿人 张玉红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