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积极推动“祁太秧歌进校园”
2016-12-20 发表|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李新锁
在中国各地,随着时代变迁、新旧更替,为数众多的非遗项目日渐凋零消亡。12月间,在山西祁县诸多乡村,随着一场“祁太秧歌”大赛的展开,沉寂多时的乡村再度聚拢起人气,扶老携幼听戏品评的景象重现。
据介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太秧歌广泛流传于山西晋中祁县、太谷,吕梁交城、孝义等地。由祁县、太谷一带的民歌小调演变而成,和当地民众生活联系紧密。
近期,山西祁县天寒地冻。在昭馀镇丰泽村文化活动中心,一间不大的剧场内,不时传出祁太秧歌的唱腔。台上小生小旦唱念做打、浑身是戏;台下观众全神贯注、里三层外三层,把活动中心挤得水泄不通。由于空间有限,挤不进去的观众就趴在外面的窗台上观看。兴致来了,外围的观众还要就着音乐即兴模仿一段。
剧场后面,候场的演员抓紧最后的时间琢磨身段、唱腔。一番上妆带彩后,一嗓子带出来浓浓的“祁太秧歌”味儿。难能可贵的是,往来穿梭的人群中,除了大批中老年演员,还有一些“80后”夹杂其中。
室外一处简易戏台前,堆满了自行车、电动车。当地村民张全安说,这些都是四村八乡的戏迷票友。每周四下午雷打不动,丰泽村准时响起“祁太秧歌”声。从1998年成立至今,这支票友队伍持续壮大,大批中老年人相继加入。
实际上,在山西祁县,类似的戏迷票友队伍比比皆是,遍及乡镇。
在祁县北谷丰村,“祁太秧歌”省级传承人闫续祥年过七旬。据他回忆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祁太秧歌”盛极一时。作为文武戏兼备的演员,闫续祥和他的戏剧班子走遍了周边市县。每年冬闲时节,各地秧歌班子都要轮番邀请他去讲授研习。
闫续祥说,彼时,每有演出万人空巷。在没有话筒、音响的年代,闫续祥靠一条好嗓子把祁太秧歌传出数里地外。
如今,闫续祥的音响藏到了家中东厢房,戏装压了箱底。在闫家下一代中,只有大儿子闫润林、儿媳二人继承了“祁太秧歌”。偶尔,闫家几代人会聚在一起,唱一段秧歌,回味一下过往。
闫润林说,2000年以后,演出渐少,本地剧团班子萎缩。无奈之下,他和妻子二人跟随“晋剧班子”前往陕西、内蒙古一代唱戏为生。
和中国众多非遗项目面临的困境一样,闫家人的遭遇并非个例。市场萎缩、后继乏人等现实困境困扰着众多民间艺人。
作为年轻人中的另类,“80后”聂永兴、权盼勇也是“祁太秧歌”传承人。在权盼勇看来,作为一门从小学习的地方曲艺,他们二人永远不会扔掉“祁太秧歌”。可在现实压力面前,近年来,他也在学习晋剧,希望借助大剧种反哺“祁太秧歌”。
权盼勇所说的困境其实指向“传承”。近两年,祁县政府接连举办“祁太秧歌大赛”,并鼓励民间资本予以支持。
祁县方面表示,通过连续多年的大赛,“祁太秧歌”扩大了影响,发掘了一批艺术新秀,引发了政府、业内、民间的多方关注。
对此,祁县文化馆馆长李劲松表示,在“祁太秧歌”大赛中,我们设置了创新奖、传承奖等,意在鼓励大专院校专业人士关注“祁太秧歌”,创作出适应时代发展、能影响年轻群体的秧歌剧。
另据介绍,目前,祁县方面正积极推动“祁太秧歌进校园”。通过在学校开设“地方文艺”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乡土感情。
此间,祁县政府也在鼓励民间资本积极介入对地域文化的保护。2013年,江苏籍企业家刘荣乐被招商引资进入当地。虽然听不懂“祁太秧歌”,但看到当地人在寒冬腊月聚在广场听戏的情形,刘荣乐决定出资举办“祁太秧歌大赛”。
刘荣乐说,因为“乔家大院”和晋商,祁县在海内外知名度很高,但祁县本土文化资源缺乏整合、开发。未来,刘荣乐有意把“祁太秧歌”、祁县玻璃器皿和地方名吃打包运作,融入一项PPP项目,使之成为继乔家大院之后又一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