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秧歌 非遗古韵
2024-05-23 发表|来源:山西视觉志|作者:孙泰雁5月18日,祁县武乡村,山西建桃晋秧艺术研究院的演员正在表演太谷秧歌《鸳鸯怨》,让村民在家门口过足“戏瘾”。
太谷秧歌的渊源可追溯到唐代,最初只是太谷民间流行的民歌小调,伴随着农事活动互相传唱。随着宋元时期太谷从商之风渐兴,又时逢几次民族大融合,被太谷商人带出的独具特色的民歌小调与胡笳十八拍等北方游牧民族音乐结合,形成了且歌且舞的“闹秧歌”。
明代后,“闹秧歌”活动分化为以舞蹈为主的“过街秧歌”和以说唱为主的“地秧歌”。清代时,太谷各大商号遍及全国,频繁的商贸往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逐渐向戏曲化方向发展,开始了自编自演的秧歌剧目。光绪初年,太谷民间普遍成立了秧歌农余班—“窝儿班”,并以 “交社社”的形式在周边地区活动。
太谷秧歌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曲调优美多变,唱腔与道白用太谷方言入韵,极具地域色彩和艺术魅力。太谷秧歌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戏一曲,有剧名可记的300多个剧目有300多个曲调,是太谷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2008年,太谷秧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谷秧歌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1970年,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播放了《看秧歌》曲调。2000年12月,太谷秧歌演员在台湾演出《看秧歌》,唱红了台湾岛。2001年,太谷民间秧歌表演艺术家在德国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醉倒了无数的中外艺术大师。
近年来,太谷秧歌开展的送戏下乡及文化展演活动,将这项非遗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也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关注这一民间戏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