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祁太秧歌 >

晋中秧歌对文水的文化影响

2025-04-23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梁大智

晋中秧歌,又称为祁太秧歌,是一种流行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太谷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戏曲艺术。这种艺术形式融合了小曲、杂说、歌舞和戏曲的元素,是一种综合性民间艺术。晋中秧歌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和传闻轶事为题材,通过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

文水秧歌的起源

文水县历史悠久,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1971年吕梁设立之前属于晋中管辖,东与祁县紧邻,可以说文水是晋中(祁太)秧歌发源地之一。文水秧歌就是以祁太秧歌为基础,融入了更多的文水地方文化和方言而形成的,成为了晋中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晋中秧歌的表演形式最初是元宵社火中的踩街秧歌,通常由两位分别扮演俊扮和丑扮的公子领头,后面跟着女演员和男演员,分两行走街,无弦乐伴奏,仅以轻敲边鼓和轻击锣镲来掌握节奏。

从元朝“劝农立社”以来,乡村就有元宵节期间搭坛习俗,每个社都在街头用木制甲扇搭坛,供奉十殿阎君,举行祭祀和社火活动。坛前有用煤糕垒成的塔塔火,并用席子搭成围墙,供人们围坐烤火、说书、听唱。这些活动中最活跃的莫过于祁太秧歌。有的在本社演,有的从本社出发,一个社接一个社地演出,活动甚至延伸到邻村。活动走到哪里,人们跟到哪里,前呼后拥,鞭炮欢迎,到处充满乡村烟火气息。

晋中秧歌拥有丰富的曲调,是一个既能登台表演又适于在生活中随时哼唱的歌种。它所反映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歌词朴实无华,趋于生活化与口语化。因此,秧歌深受文水广大人民的喜爱。秧歌的唱腔曲谱按句式分为七种,包括二句式、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六句式、垛句式和花句式。这些曲子的语言生动活泼,唱词多为排比句式,包含了许多虚字衬词。

早在嘉靖年间,文水就有自己的地方秧歌。曾有“采街秧歌”“碰板秧歌”和“古曲”等形式。逢年过节,敬神还愿,闹庙会以及农闲娱乐都演唱秧歌。演唱的剧目有“偷南瓜”“小切帽”“送徐庶”“韩信打卦”等。到了清末民初,“祁太秧歌”盛行一时,由祁县的秧歌艺人“老双龙”“四杆旗”等在文水传授祁太秧歌,所以“文水秧歌”也统称为“祁太秧歌”。据统计“祁太秧歌”的剧目约300余个,在文水流行的有120多个。晋中秧歌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其显著特点就是风趣幽默。

文水秧歌的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晋中秧歌逐渐发展,吸收了晋剧的元素,提高了其艺术水平。秧歌逐渐成为文水县农村群众喜闻乐见、流行最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民国期间,文水县几乎村村都有秧歌班子,尤以方圆村的秧歌班子流传甚广,人们叫“秧歌窝子”。一次,方圆村的秧歌班子到汾阳演武去演出,一个个土里土气的庄稼汉形象让人家看不起。开场前打了一段“二通”,打得人们提起了劲儿,接着一出《买胭脂》让观众目瞪口呆,半天才反应过来,本来准备喝倒彩的人们变成了热烈的掌声。村里马上送来兑久峪的煤、汾阳的油糕、杏花村的酒热情招待。

方圆村的秧歌一炮打响,特别是在汾阳、交城、祁县、太谷等晋中一带很有名气,涌现出来许多秧歌名角,人们把方圆村叫作“秧歌窝子”。他们请太谷的秧歌大师法海师傅为老师教授秧歌,同时还请晋剧大师四杆旗教授晋剧,当地人把方圆村的秧歌班子叫“风搅雪”,既能唱秧歌,也能唱晋剧。据说,一道纸王宝银与水仙花梁廷昌演唱的《回家》《算账》很是精彩,配合得天衣无缝。娃娃声王守信一口童声,长得可爱,演出后下了台,小媳妇们争着给他衣服布袋里塞糖块。方圆村秧歌名角梁廷昌、王宝银曾进入晋中秧歌剧团,鼓师吕淑善进入交城秧歌剧团。

吴村有个秧歌高手马宏图,也称马升图,字如麟,艺名改门风,是一名以演唱和传授秧歌为生的职业艺人。马宏图擅长自编自演,现编现演。其演唱的秧歌剧目《换碗儿》,演唱十次十个样,现编的唱词,押韵顺口,形象生动。一次,在西城村唱秧歌,舞台是用大门扇搭建的。马宏图一上台,就被大门扇上的门搭续儿绊倒了,台下的观众哄堂大笑。马宏图毫不慌张,趴在地上啊呀一声就叫起板来,他边往起爬边唱道:“老汉我今年七十出,走两步道儿不利索。搭台台的人儿坏了心,门搭续儿放在当当中,把老汉绊了一跤,你们心痛不心痛。”马宏图现编现唱,震得台下观众先是鸦雀无声,继而大声叫好。

文水秧歌的自编自演

南关老艺人杨万保,艺名松鼠旦,他不仅演唱,还编写秧歌剧本,《偷山药蛋》《卖柴记》《捡麦根》等,至今流传。祁太秧歌在里洪村这一带很受人们欢迎,唱秧歌的人有任卯儿、王全维等。村里有个常年进城卖硬柴的人,名叫王有恩。有人就编了秧歌《卖柴记》,开头唱道:“家住在文水里洪村,我的名儿叫王有恩……”梁林儿在太原送黏土,那时候城里人也是烧煤泥,要用黏土和煤搅和起来烧。走街串巷的梁林儿把太原街巷名称记得滚瓜烂熟,正月里在村里就给人们唱《游太原》。宋家庄村的秧歌班子不仅在本村演唱,还去邻村演出,宋怀瑾还自己编了《捡麦根》。苏家堡村有个编剧苏长树,编写过《编组》等剧本。新堡村的康天清多才多艺,民国期间太原一戏台倒塌,压死的人中还有个新堡村姓康的。康天清编了段《塌戏园则》跌杂则:“年代多,木头旧,烂的螺丝没丝扣;人们只顾台上瞅,不觉顶棚往下走……”解放太原期间,他又编了《打太原》,深受大家欢迎。后来他成了太原三晋栈的正式演员。

流传很广的秧歌《洗衣计》是方圆村成大业创作的,分《逃难》《投案》《下南京》《开店》《游地狱》《团圆》等十几本,能演几天几夜。正是受方圆村“秧歌窝子”的熏陶,该村姑娘王奴儿嫁到交城山张氏人家,生了两子张早科、张海科。当时交城山吃的是山药蛋,骑的是毛驴驴,于是诞生了著名的民歌《交城山》。

吴村“改门风”马宏图不仅能演能教,而且是一个难得的秧歌剧作家。他编写了一大批优秀的秧歌剧目,其中有不少富有时代气息和教育意义的进步作品,如《水漫东村》《游晋祠》《九一八》《逃难》《决心赶走小日本》《换碗》《卖柴记》《奶娃娃》等。这些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深受观众的喜爱。

文水秧歌的趣闻奇事

民国期间,崖底村的张月儿是秧歌名角,他唱《把鹌鹑》:“清早起来没做的,提上箩头捡粪的,一直走到磨道里,看见鹌鹑打架哩,上去一把逮住啦……”村里人都喜欢听。

南武度村爱好祁太秧歌的人很多,赵壳山演唱《苏三起解》很有韵味,深受人们喜爱;马生才唱《张公子回家》嗓音洪亮;王书翠艺名水鲜花,演唱的《捡麦根》以鬼巧闻名;王书六唱的《打花鼓》架势好看;段来全唱《割田》、马连成唱《打冬凌》、王广玉扮演老生都有名望;王书翠、王书六兄弟合唱《十家排时闹得见了血》,逗得观众大笑。

穆家寨村穆怀元是个秧歌通,一天去庙会上卖甘草,卖完甘草便来到戏场看人家唱秧歌。这时,台上的演员忘词了,鼓乐声不断,急得演员台上乱转,台下的穆怀元大声唱了一句,这一提示,让台上的演员马上想了起来,接着唱下去。演出结束后,剧团还请穆怀元吃了饭。

西北安村的秧歌班子请交城温家寨的秧歌名家温耀高当师傅,冬天农闲时间进行培训,涌现出了一批秧歌高手,如人称赛圪抿壶的丑角张振成,“能叫跑得喘死,也不能误了双喜儿的哭煞”的耿双喜,还有张肇熙、张超德、张时建等。东北安秧歌也比较活跃,村里王骏曾在太谷车铺里打铁,学得很多太谷秧歌,回村后经常给村里的秧歌爱好者传授秧歌,并组织演出。他能文能武,可演三花脸,也可扮正旦。村里人说:“肉娃子的胡琴云忙的板,瞎来多唱起来睁大眼。”肉娃子是孟祥顺,云忙是刘昱,瞎来多是孟束孔,是位盲人,秧歌唱得有模有样。

民国期间,上曲村的秧歌手郭汝儿给孙子郭拉成过三周岁,请得上段村的二侯眼等来唱秧歌。郭汝儿听着听着,他从衣服口袋里掏出火柴,划着火柴在地下寻找着什么,人们问他在找什么。郭汝儿说,在找调儿。原来,台上唱的秧歌跑了调儿了。

晋中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晋中秧歌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包含了多种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曲调形式。晋中秧歌的曲调丰富多样,有小调、杂曲、牌子曲等。这些曲调往往旋律优美,易于传唱,反映了当地的生活习俗和情感表达。二是表演形式。包括舞蹈秧歌、歌唱秧歌、戏曲秧歌等。三是内容形式。包括生活小戏、故事秧歌、时事秧歌。四是伴奏形式,晋中秧歌的伴奏乐器多样,常见的有二胡、笛子、笙、锣鼓等,这些乐器的使用增加了秧歌的音乐性和表现力。五是流派形式,晋中秧歌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祁太秧歌、榆次秧歌等,各具特色。晋中秧歌的曲调具有丰富多样性、地域特色鲜明、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活泼、情感表达细腻、即兴创作、功能性强、传承与创新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能够流传至今并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然而,目前晋中秧歌在文水面临着传承问题,历史上留存的300多个祁太秧歌剧目中,现在能演出的不足10%,能够坚持活动的秧歌班子也仅剩方圆村、西宜亭、南关等寥寥无几了。秧歌曲调唱词的整理收集尚不完善,有的剧目没有得到有效的记录和传承。许多经典技艺已经失传,演艺人员也出现了断层,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演艺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这就意味着将会影响到这一艺术的未来发展。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促进晋中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当然传承的前提是要“去粗取精”,在传统剧目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加以创新。加强对现存剧目的记录和保存,鼓励年轻人学习和表演秧歌,以及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提高公众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认识和兴趣。当然,还需要采取立法保护、资金投入、文化项目、公共宣传、档案保存、加强交流、政策激励等措施。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确保晋中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并继续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