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稀有剧种,守护“文化乡愁”
2024-07-29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邢云鹏 武旭峰“在大众文化娱乐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古老的地方戏曲如何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从十几岁学戏开始,我和同行们一直在探寻答案。”7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守护稀有剧种 传承文化瑰宝》文章,通过山西赛戏团晋剧戏曲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的讲述,介绍了我省对稀有剧种的保护和传承的做法。
要守好“根”,让稀有剧种活下来。救活一棵树,需要先让其生根。同样,守护稀有剧种,也要让其生根。对于濒危剧种,如果不加以特别保护,消亡的不仅是一个剧团、一个剧种,更是一种地域文化、历史记忆,减损的是中华戏曲的多姿多彩和灿烂辉煌。全国现有348个剧种,其中山西38个,数量最多。山西剧种从80年代56个锐减到38个,虽然在体量仍然处于全国领先,但部分剧种消亡让人感到痛心。而且现存38个戏曲剧种中,有26个剧种处于濒危状态。守护好稀有剧种,让其不再濒危,我们就要守好稀有剧种的“根”,加强对其传人的保护,对已经形成观众集体记忆的情节、表演、唱段甚至是舞美,进行深度挖掘复排,保留好优秀传统文化,让稀有剧种活下来、传下去。
要育好“芽”,让稀有剧种长起来。艺术传承发扬,必须创新。《人民日报》的文章介绍,赛戏的道白多以方言为主,年轻观众、外地观众不易听懂,若全用普通话,又失了原汁原味。针对这一情况,山西赛戏团采用普通话和方言结合,形成“五台普通话”道白,还不时穿插一些流行小曲、说念段子,用以暖场、活跃氛围。对其他稀有剧种来讲,剧种来自民间,生命力也在民间,如果失去了年轻观众的积极参与,仅靠中老年人的追捧,是没有未来、没有生命力的。要传下去就要与时俱进创作出时代的精品剧作。我们要在保留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守正创新,老戏新排,兼顾新与旧,育好新时代稀有剧种的“芽”,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互联网时代濒危剧种的新“票友”。
要培好“枝”,让稀有剧种火起来。追本溯源,许多地方剧种都源于民俗活动,活跃于乡间。乡野大地散落着丰富的戏曲遗存,也聚集着天然的受众。由此而言,守护传承稀有剧种,也要让稀有剧种在民间唱响。《人民日报》的文章介绍,近年来,山西加强对本地戏曲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增加公益性演出场次等形式,以展演促发展、以活动促繁荣,不断增强稀有剧种的生命力、影响力。得益于此,赛戏也有了更多展演机会、触达了更广泛的受众。对各地来讲,我们要用好充分利用好国家、省政策,出台配套的政策,加大对濒危戏曲剧种的扶持,为稀有剧种搭好台、培好“枝”,给稀有剧种更多的演出机会,让其火起来。
唱响稀有剧种,守护“文化乡愁”。稀有剧种,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刻进骨子里的“文化乡愁”。一段时间以来,从广东潮汕的英歌舞、福建的游神,到甘肃的社火表演,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赢得更多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持续释放。我们相信,随着山西省稀有剧种守好“根”、育好“芽”、培好“枝”,继续唱响稀有剧种,给观众带来戏曲饕餮盛宴,让更多的人享受戏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