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上党二簧 >

传承百年的上党二簧

2018-12-06 发表|来源:山西青年报|作者:任小芳
 
 
 
【非遗档案】
上党二簧
所属地区:山西·晋城
遗产编号:IV-139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日期:2009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山西省晋城市城区
遗产级别:国家

上党二簧,又称“土二簧”或“上党皮簧”,是“西皮”与“二簧”之合称。是集南北独具艺术特色的地方剧种。主要流传于晋城城区及周边地区。从发现的清乾隆中前期的舞台题壁可知,它产生传世已有二百多年。

“商路即戏路”

据资料记载,上党二簧的传入应有北、南两条渠道:“西皮”由西北的山陕梆子传入,历史上西曲入陕,变为当地土腔小调,当北杂衰微时,西曲便从同州民间崛起,传入山西。

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先生在 《京剧一知谈》中说:“‘西’者,西边之谓。‘皮’乃是‘鄙’之讹传。因古来陕甘为西部之边境,‘边境之地’谓之‘西鄙’。”“二簧”由鄂东北之黄陂、黄冈等地而生,清康熙年间襄阳、汉口等地的经济飞速发展,山西商人在这期间大批入鄂,“潞、泽”(长治古称潞州,晋城古称泽州)商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长期在鄂经商者由于对家乡的思念,常以自乐的形式吟唱家乡戏,同时也喜欢上了当地的二簧,在回家的时候把二簧带回了上党。这正所谓“商路即戏路”。

对于上党二簧的来历,出生于上党梨园之家的赵树理也认为是汉剧北传河南,而后又经上党戏与河南戏交流学习而来。《中国戏曲通史》写有:“直到今天,广东、陕西、山西三省尚保存有汉调二簧的遗迹。”被称为“音集南北二簧调”。

注重唱做两功

在早期的舞台演出中,“二簧”常与昆曲、梆子同台演出。因此,上党梆子也将昆曲、二簧视作其五种声腔之一,然而在各自的剧目演出中却是“各唱各调”,各具特色,自成一体,从不串调,剧目的表演也 “各行其事”、互不串演。二簧戏的剧目中,折子戏多,整本戏少,没有连台本戏。二簧戏从行当区分,生行戏多,旦行戏少,须生和文武小生的独角戏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文戏多,武戏少。二簧戏的表演艺术注重唱、做两功,其中做功戏显得文雅朴实、细腻逼真,唱腔圆润委婉、极富变化,为世人所喜爱。在过去民间组织游艺赛事与敬神时,常常演出。

上党二簧剧目名称虽多数与京剧相同,但在表现上有很大区别。如京剧 《五丈原》是以须生为主的戏,上党二簧却是二净的代表戏,以表现魏延为主。京剧的白脸类人物脸谱与上党二簧也不同,京剧的曹操是大白脸间有灰黑纹,而上党二簧《白玉带》的曹操打脸却是白、红、黑色杂花。上党二簧剧目多以英雄史剧和好汉侠义、家庭伦理的剧目居多。

上党二簧的唱腔分西皮、二簧两大种类,包括反二簧在内,总称皮簧,属板腔体。西皮腔有原板、西皮二板 (分慢、中、快)、散板、摇板,具有北方剧种声腔之艺术特色,易于抒发感情,多被生、旦两行采用;二簧有正二簧、反二簧、原板、二板,腔板式少,变化也不多,但委婉清丽、音调略低,具有南方戏剧之韵味。此外还有一种“平板二簧”,现在已失传。

上党二簧的武场打击乐与众不同,用鼓、板、中音锣、钢叉、高调小锣等。文场主奏乐器是京胡,又名小巨琴,配奏乐器是京胡(比二胡小,比小巨琴大)、月琴,解放后新增加了三弦、二胡等。

列入非遗项目

清乾隆年间,二簧著名班社鸣凤班就有二簧戏《苦肉计》《挂龙灯》《清河桥》。嘉庆十八年(1813),鸣凤班班主史宗经的后人史溥组织剧本创作,邀请名角,添置行头,增设舞台装饰,鸣凤班在泽州府名列前茅。传到其后人史斗一代,不读书不上进,自称大东家,随鸣凤班奔走四方,当时掌班的是郝二,史斗于宣统年间病故,无后代,过继侄儿史和庭为儿,把鸣凤班转让给堂兄弟史寅恭。史寅恭1914年去世,其妻赵氏引弟出头露面管理鸣凤班。1930年赵氏引弟三儿子史廷秀,子承母职,管理鸣凤班。1933年闫发生当了掌班,与史廷秀合作。解放后,鸣凤班收归国家所有,改名“民风剧团”,闫发生任团长。1958年民风剧团改为实验剧团,李伟顺任团长;1979年,实验剧团分为晋城上党梆子剧团和晋城上党二簧剧团两个团。1985年县改市后,上党二簧剧团归属晋城城区,改名为城区鸣凤剧团。

上党二簧的传统剧目有《打金枝》《挂龙灯》《取西川》《五丈原》《清河桥》《二进宫》《女起解》《玉堂春》等一百余出。其中三国戏有三十出。如今新编了历史故事戏《皇帝与门官》《打金枝》《巧会虹霓》等。其分布区域为晋城城区及周边地区。

上党二簧于2006年列入“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目前,由于戏剧市场不景气,缺乏稳定收入,生活无保障,编创的上党二簧剧目已太少,排练演出场次也甚少,致使广大群众对二簧没有深刻了解,极大地削弱了二簧的群众基础。上党二簧在我省只有晋城城区一家专业二簧剧团,上党二簧面临举步维艰濒临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