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襄垣秧歌 >

赵树理与襄垣秧歌

2017-11-16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桑爱平

《小二黑结婚》是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原创作品,1943年,襄垣秧歌剧团把《小二黑结婚》搬上了舞台。没想到这一唱就是七十多年,久演不衰,成为襄垣秧歌的经典剧目。

襄垣秧歌是一个地方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襄垣、武乡一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襄垣秧歌剧团的前身是“襄垣县抗日农村剧团”,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是当时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为了宣传党的抗日政策,整合当地的小戏班和名艺人而成立的。该剧团成立后排演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为宣传人民、教育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那么,襄垣秧歌和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又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呢?

那是1943年的春天。当时,在太行区党委宣传部工作的赵树理来到了襄垣抗日农村剧团进行调查研究。白天,他与剧团演员一道跋山涉水,到抗日农村根据地演戏;晚上,他给剧团的人讲述自己正在酝酿的新作《小二黑结婚》的故事情节。赵树理非常喜欢襄垣秧歌这个剧种,它板式丰富,唱腔优美,高亢激越,低回婉转,非常适合表现农村一家一户的现实题材。赵树理非常希望能将《小二黑结婚》先以秧歌戏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个主意和当时剧团的团长兼编辑主任李森秀不谋而合。很快,《小二黑结婚》被改编成剧本并付诸排练。赵树理亲给演员讲剧本,指导剧团排戏。前后一年多时间,赵树理不时地来到剧团,与演员同吃同住,口传心授。就这样,在赵树理先生的亲自指导下,襄垣秧歌剧团终于将还在腹中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成功搬上了舞台。

《小二黑结婚》讲述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为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这场斗争由于受到金旺等恶霸的迫害和家庭的阻挠而发生了波折。作品生动地塑造了农民中落后人物的形象。二诸葛是个善良但胆小怕事的老农,他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和包办婚姻制度,由于迷信,他反对小二黑与小芹结合。三仙姑则是一个沾染着好逸恶劳等恶习的妇女,她用装神弄鬼掩护轻浮放浪的行为,为贪财而出卖女儿。

襄垣秧歌戏《小二黑结婚》一亮相,就受到当时抗日根据地老百姓的空前喜爱,先后在太行、太岳根据地和晋冀鲁豫边区农村演出数百场,均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赞扬和追捧。

除此之外,襄垣抗日农村剧团还改编排演了赵树理的《万象楼》《李有才版话》《韩玉娘》等作品。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优秀剧目,襄垣剧团也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剧团,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农村剧团的旗帜”,并更名为“太行人民剧团”。1947年5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泽然的文章《农民剧团的旗帜—记太行人民剧团的成长》,文章写道:“三月二十八日,中央局宣传部召开的戏剧工作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赞扬着一个剧团,连月以来,他们在边区机关驻地演出作家赵树理名著《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还演了歌剧《白毛女》和各种农村小型话剧,这些描写农民斗争,歌颂农民翻身,获得工农兵群众和干部的热烈欢迎。中央局宣传部除奖给五万元奖金外,还专门召开座谈会,交流他们和太行文工团的经验。”

七十多年过去了,襄垣秧歌剧团已经成长为一个有百十名演职人员的实力雄厚的大团,不仅能演一家一户的农村小戏,也能演帝王将相的宫廷大戏;不仅能演出现实题材的诙谐幽默,也能演出历史题材的大气厚重。特别是近年来打造了一大批优秀新创作品,如2012年创排的《豫让与襄子》荣获山西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四届山西省“杏花奖”。

2013年以全国道德模范段爱平的事迹改编的《山村女支书》受到广泛好评。 2015年,襄垣秧歌剧团又创排了升级之作——大型新编历史剧《法显》,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专门来襄垣采风,制作播出了纪录片《走进襄垣秧歌—法显》。 2016年7月15日--16日,大型襄垣秧歌剧《法显》经山西省文化厅推荐,作为山西省代表,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受到首都观众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北方昆曲剧院专职编剧王焱认为:“《法显》的出现,它荡涤人们的心灵,符合当代社会的信仰与追求。”

岁月流逝,流去的是浩渺时光,流不去的是精神永存。

赵树理先生与襄垣秧歌的这段情缘不仅仅是一段佳话,他那对事业不辞劳苦、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永远留在了襄垣剧团人的心中,也永远鼓励着襄垣剧团人向着艺术的高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