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线腔 >

山西地方小戏 “河东线腔”

2014-02-28 发表|来源:王培宾|作者:Major

河东线腔原为流传于我省芮城、永济,陕西邰阳,河南陕县,灵宝等地的线偶戏,早期名为“线胡腔”、“吊猴戏”。1962年,芮城县成立永乐线腔剧团,以真人上台代替了傀儡,去“偶”加“腔”改称“线腔戏”。早期线胡腔,主要活动于晋、秦、豫接壤的三角地带。一般的班社由三五人组成,演出形式为边击乐边歌唱,边操作线偶。其中鼓师一人说唱主要角色,称“说戏的”;其它提线演员唱配角,称“搭戏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蒲州一带的线胡腔吸收、融合了蒲州梆子音乐唱腔中的一些成分,形成极富地方特色的艺术流派。为了与陕西邰阳的线腔相区别,将芮城的线腔称为“东路线腔”或“河东线腔”,其风格高亢清新、婉转缠绵,有别于陕西西路线腔的悲壮苍凉风格。目前线腔可考的班社是活动于清朝末年的马长胜班。

早期的线腔班社一般都供奉关云长为戏神。线腔唱腔为线腔和梆子腔,演唱时真假声交替,咬字重,拖腔轻,加上“哎、噫、呀、哈”等虚词的运用,多表现深沉、幽怨的情绪。

线腔音乐属于板式变化体。基本板式有[慢板]、[二人板]、[顿字板]、[流水]、[散板],依照行当不同,感情差异来变换不同的旋律和唱法。乐队分文、武场。锣鼓经自成体系。相传线腔传统剧目很多,有400 多本,流传下来的有20多本。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反映忠奸斗争的《大西汉》、《白阳河》、《龙凤针》;有表现反抗异族侵略的《三元征北》;有表现清官判案的《钟鼓计》、《花柳林》;有描写爱情题材的《鸳鸯帕》、《金碗钗》;有神话故事《二郎担山》等,唱腔优美动听,唱词典雅新颖。

线腔在真人登台之后,大量吸收蒲州梆子的表演程式,分脚色扮演。同时有选择地改造了原线偶表演时期的身段,以突出表现线腔戏在表演过程中上下、左右摇摆的特点。线腔剧团成立以来,排演了传统戏《杜十娘》、《白阳河》,现代戏《梁秋燕》、《隔门贤》、《七斤三两》等30 多个剧目。其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演出的《隔门贤》和本世纪创作演出的《七斤三两》,都是新时期以来,线腔艺术发展变革中产生的脍炙人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