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新与孝义碗碗腔音乐艺术
2021-10-23 发表|来源:吕梁晚报|作者:马明高近日,惊闻李春新先生于2021年10月8日与世长辞了,享年85岁。我的心情十分沉痛。
李春新先生从1956年到孝义县新艺晋剧团工作,从事孝义碗碗腔音乐半个多世纪,是孝义碗碗腔由纱窗皮影搬上大戏舞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50多年来,他为孝义碗碗腔设计了60多部戏的音乐,参加与演出的剧目数百个。他为孝义培养了二百余名几代孝义碗碗腔表演、音乐等专业人才。但是,他老人家淡泊名利,勤恳工作,从不居功自诩,心甘情愿地为他人做人梯和铺路石。可是孝义戏曲界,乃至山西戏剧界的人们都知道,李春新先生为孝义碗碗腔的传承和发展,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成绩卓著,是大家公认的孝义碗碗腔音乐大家。
李先生是大孝堡乡大孝堡村人,出生于一九三七年农历二月初一。先生的童年虽然生活于外犯内乱的战争年代,但是,从小酷爱汾孝秧歌、木偶皮影戏和晋剧。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0年正月,就报名参加了村里组织的秧歌队,学打鼓子,向一位名叫王锡诰的晋剧票友学唱晋剧折子戏《拣柴》。1956年2月,到孝义县新艺晋剧团任文化教员。工作之余,一边自修音乐理论,一边向名老艺人杜明海等人学习晋剧知识。1958年,作为晋中地区观摩代表团成员,参加了晋东南地区现代戏观摩汇演大会,同年参加了晋剧现代戏《火》的音乐设计。1959年冬,新艺剧团南下调往四川成都市,先生留在了孝义跃进剧团(即现在的孝义碗碗腔剧团)。
1959年夏,孝义跃进剧团在改晋剧为孝义碗碗腔的过程中,先生向说戏老艺人温世洪师傅、琴师老艺人高仲元师傅、司鼓老艺人阎法治师傅等虚心学习,全面提高,这为先生以后从事碗碗腔音乐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2年,在省城参加了太原月影剧团为期一周的碗碗腔艺术交流活动,孝义皮影老艺人冯庭荣、冯庭栋、高仲玉等师傅众口传艺,言传身教,先生深记“碗碗打眼不可乱,节板打字记端详。七言二四六七位,十字三六八十间。”的四句口诀,对先生以后发展碗碗腔,研究碗碗腔慢板的节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65年,先生为赴省城汇演剧目《山乡红菊》担任音乐设计。在说戏老艺人那鹏飞的指导下,由先生创新的、青年演员王冬兰演唱的碗碗腔真假声混用,韵味独特,博得省城观众掌声四起,赞叹不绝。意想不到的成功,让先生十分惊喜,激发了他为碗碗腔特色进一步研究的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20世纪60年代,是孝义碗碗腔剧种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全面发展的十年,是其跻身于全省乃至全国舞台艺术,赢得观众认可与喜欢的关键的十年。在这关键的十年,李先生为40余部戏剧担任了音乐设计。1962年初冬,担任音乐设计的大型碗碗腔历史剧《昭君出塞》,参加了晋中地区的调演,获得好评。1963年秋,担任音乐设计的大型碗碗腔现代戏《柳树坪》参加了省地汇演,获得了音乐设计大奖,在太原市演出50余场,场场爆满。1965年,为碗碗腔现代戏《山乡的菊》《争先恐后》担任音乐设计,参加了省地汇演,大获成功。1966年,为碗碗腔现代戏《一锹肥料》《一眼新窑》担任音乐设计,入选1967年华北地区现代戏汇演剧目,参加了山西省文化局组织的戏曲经验交流会。期间,《琼花》音乐设计的紧打散唱流水唱法、《红灯记》音乐设计的新板式介板、《朝阳沟》音乐设计的花板流水等板式,后来都成为了孝义碗碗腔常用的经典板式。
20世纪70至80年代,李先生先后四次参加了戏曲教育的工作。1974年,在孝义高中碗碗腔专业文艺班担任音乐与唱腔教师,编写《碗碗腔音乐教材》,为教学剧目《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选段任音乐设计。1976年,担任孝义县戏剧创作组组长一年,为大型碗碗腔现代戏《万里山河今属谁》任音乐设计,参加了吕梁地区的现代戏调演荣获好评。1980年,担任孝义县戏剧艺术学校校长,编写《晋剧演唱常识》一书。1987年2月任吕梁地区戏剧艺术学校孝义碗碗腔、木偶艺术专业分校校长,为教学剧目《打神告庙》《表花》、实习剧目《曲判记》任音乐设计,先后培养了表演、音乐、木偶、美工等专业艺术人才200余人。
李春新先生热爱故土,热爱音乐,热爱孝义碗碗腔,面对孝义外地和上级的几次好心请调,先生都一一好言拒绝,一心一意想为孝义的文化事业发展与壮大,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1970年,中阳县政工组函邀先生去中阳剧团工作,他亲往谢绝。1971年,忻州地区文卫组组长张福玉派人捎函来孝义,先生亲往谢绝。1972年2月,交口县晋剧团团长比荣贵邀先生去交口工作,他没有答应。却因老伴在汾西县工作,长期奔波于两地之间。接到孝义县文卫组组长靳云焕的通知,要他尽快为新编现代戏《孝河新曲》做音乐设计,参加省地汇演,时间很急。先生急速骑自行车从200华里的老伴工作单位赶回孝义。当天下午,便投入了夜以继日的紧张工作之中。靳云焕等人十分感动,答应要想方设法解决先生的两地生活问题,但解决起来却难之又难。还是1972年,吕梁地区文卫组答应解决先生的两地生活问题,但条件是要借调到地区文工团工作。1973年春,离石县委书记郭荣卿把先生叫去,说肯定能解决他的两地生活问题,但他必须先到刚刚组建的离石剧团工作。先生当面表明:我是孝义人,孝义养育了我,如果孝义解决了我的问题,我仍回孝义。郭书记说,好的,你先来这里帮帮忙,问题解决了就回去。先生辞别孝义,到离石剧团把工作做了安排后,又回到孝义交地区文卫组的借调函。后来先生因故没了工作每日深居简出,坐在老伴为他买的半导体收音机前打发时光。这时,友人来信,希望他能去陕西,为吴堡县组建一个剧团。先生当机立断,去!三年,难忘的三年,打麦场上扛麻袋腿软打跪,砖瓦窑里送砖坯摔到窑底,陶瓷厂做临时工抓泥弄水。三年之后,他才又回到了孝义,与碗碗腔为伴。何其难也!但是,1975年,先生任音乐设计的碗碗腔木偶戏《草原红花》赴京展演。1978年任音乐设计的新编历史剧《小刀会》,在东风剧院连续上演12场,场场爆满。1987年,先生任音乐设计的碗碗腔皮影戏《张羽煮海》,也赴京展演。
20世纪90年代是孝义碗碗腔再发展、再提高的十年。先生为6部碗碗腔戏剧担任了音乐设计。1992年,大型碗碗腔现代戏《风流婆媳》参加了吕梁地区现代戏调演,获音乐设计一等奖。1996年,先生为大型碗碗腔现代戏《风流姐妹》担任了唱腔设计,参加了吕梁地区和山西省的现代戏调演,大获好评。1998年,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孙松林来孝义,观看了“风流三部曲”后,在座谈会上说:“小剧种连续编导三部大型剧,达到如此水平很不容易。就音乐而言,三个戏中,《风流姐妹》更好些。假声运用颇具特色,真假声衔接自然流畅。”1997年和1999年,先生在为碗碗腔剧团和木偶皮影剧团任教两年,为教学剧目《拾玉镯》《挂画》《三对面》等任音乐设计,2000年,两次为碗碗腔历史剧《抬花轿》《血书金锁记》担任了音乐设计和唱腔设计,并对孝义碗碗腔音乐进行着马拉松式的搜集整理工作。
李春新是这个世界上少见的热爱地方戏曲的人。退休后,先生“职休业不休”,长期奔波于民间,到处搜罗汾孝秧歌、皮腔老调、民间吹打乐、纸窗碗碗腔,编著出版了《孝义碗碗腔音乐赏析》一书。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孝义民间吹打乐,先生负债购买设备,组织了民艺复兴社,指导并当伴奏员,但不提及待遇问题和报酬问题,大都是无偿劳动。朋友们实在看不下去了,说你太不珍惜自己的艺术劳动了。先生说:只要能为孝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尽力,使之更好的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我的劳动就值。至于待遇并非争而可得,也无意去争,只求自己的言行符合一名微不足道的小老百姓的良心就够了。
李春新先生为人忠厚,磊落清白,谦虚谨慎,与人为善,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先生对父母孝顺当先,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他的孩子们严格守法,好学上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先生虽然去了,但是,他那淳朴忠厚的高贵品质、与世无争的人生信条、杰出的艺术成就,都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和启迪。
现在,我们活着的人们,只能抑制自己的悲痛,用先生的光辉精神来武装自己,用先生的艺术成就来激励自己,积极履行好我们对工作、对人生、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兢兢业业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