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传统木偶戏 舞出艺术新天地
2016-02-27 发表|来源:山西农民报|作者:马建军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芮城木偶戏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是我国汉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地处我省南端的运城市芮城县,是西周时代魏国的旧地,具有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中华戏苑的珍贵稀有剧种——线腔就诞生于此。线腔亦称 “木偶戏”“扁担戏”“线腔戏”,传统的演出形式为舞台上由艺人操作戏偶表演各种戏剧动作,台下由演员配以唱腔,并有乐队伴奏,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戏剧表演方式。芮城木偶戏是来自于民间又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使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散发着浓郁的黄河泥土香味,其纯正易懂的晋韵艺术唱腔曾如沐春风一般流行于晋、秦、豫接壤的黄河三角地区。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民间艺术都受到极大地冲击,面临着衰落甚至消亡的危机,芮城木偶戏也在其中。
为了拯救、保护和传承这一濒危失传的稀有民间艺术,芮城县线腔剧团演员尚文彬,多年来通过不懈地努力将芮城木偶戏艰难地传承和保护了下来,把流传千年的芮城肘猴戏重新搬上舞台,展示给观众。
1964年出生于芮城县南关村的尚文彬,自小受其父辈影响,酷爱演艺事业,13岁拜当地肘猴戏艺人张项有学习木偶戏。后又考上运城地区艺术学校,专业学习木偶戏表演,毕业后被分配到芮城县线腔剧团工作。此后一直从事戏曲和杖头木偶表演,并擅长于杖头木偶的制作。
为了将当地的木偶戏发挥光大,尚文彬研制了各种角色的戏剧木偶道具、服饰,并恢复了20多出剧目。如传统戏有《隔门贤》《小姑贤》《西游记》《封神榜》《三国志》《水浒》等中的片段;民间小戏有《小放牛》《王小二过年》等;现代剧目有《七斤三两》《人·偶》等。节目通过现代手法加以传统的皮影、木偶、人偶、真人多维空间等表演形式,辅以“蒲剧”“线腔”等传统的艺术曲调相互衬托,使这一传统艺术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格外喜爱。
在木偶制作方面,尚文彬自己设计制作的木偶可以变脸、喷火、吹胡子、吸烟吐气、喝茶喷水等。表演技巧方面,变魔术、甩手帕、写字作画、耍帽翅、甩梢子、甩翎子、缩颈等都是木偶戏里的绝活儿。
十年寒窗九载苦。对于尚文彬来说,这句话涵盖了他足足38年的木偶艺术生涯。2011年由尚文彬领衔主演的 《人·偶》节目参加了运城市“首届文化菊花奖民间艺术大赛”,荣获金奖。2012年,《人·偶》节目参加了山西省第十六届“群星奖”,荣获一等奖;同年10月,芮城杖头木偶(肘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3年,芮城木偶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多年来,尚文彬除了正常演出和外出交流学习以外,现已培养杖头木偶演员21人;收藏老杖头木偶道具16个,各类表演服装30余件;收集、整理杖头木偶文字资料、演出资料、剧目资料共3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