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木偶戏 >

影偶艺术与当代剧场:在创新中融合

2019-10-28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林蔚然
 

北京(台湖)影偶艺术周的组织者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的日子,将富于魅力的影偶艺术作品从世界各地邀约而来,集合在北京。在普天同庆的氛围之中,更加彰显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

北京(台湖)影偶艺术周是将皮影艺术和偶艺术放置在同一语境之中达成互文意味的一个全受众范围的艺术节。它背后充满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当代语汇的碰撞与对照。而本届北京(台湖)影偶艺术周在2018年创办第一届的基础之上,将板块清晰地加以划分。来自10个国家的18个演出团体、108场户外表演、近150名艺术家加入到艺术周中来,无论从体量还是种类上远超第一届,这说明了艺术周从一岁走到两岁,已经在成长中飞快地成熟起来。

在本届影偶艺术周中,明显的变化是在帐篷剧场和户外展演单元之外设立分会场,将3部皮影、偶戏送进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实验剧场。场地的选择体现了组织者的良苦用心,也凸显了讨论的主题:影偶艺术如何与当代剧场相融合。在2018年的论坛上,参会者各抒己见,其中有观点认为,影偶艺术应该与城市生活和当代人的思维相结合,走进剧场。当代剧场是最适合展示上述内容的空间。而艺术形式的探索永无止境,偶剧自身具备的造型和语汇,结合剧场空间的特性,所创造的魅力远远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那么,影偶艺术应如何与当代剧场融合?这3部作品给出了饶有意味的回答。

作品内容展现与形式,要与探索当代剧场特性相呼应,并有所创新。华阴老腔皮影《斩华雄》以极具中国传统非遗艺术魅力的老腔作为幕后的唱腔,团队艺术精湛、业务扎实。剧中演职人员明场换景,带着户外演出的特性,进入室内剧场后形成了特殊的风格,使得观众能够在酣畅淋漓饱餐老腔和皮影原汁原味艺术魅力的同时,看到幕后工作人员有条不紊而繁忙的劳作,打破了舞台的边界,更具备观赏的趣味性。

作品阐发的思想情感应与当代剧场受众精神追求适配,具备高度互动性。来自希腊的提线木偶剧《音乐之弦》适合全龄观众,二位艺术家塑造了富于喜感的音乐家形象群体。无论街头艺人、舞者,还是厅堂里的交响乐手,他们的人生和情感始终是创作者关注和戏谑的对象,而这其中对于生活中美好和善意的挖掘和呈现贯穿始终,成为这个戏的最终格调和气质。亲民度爆棚,剧场里观众抚掌大笑,即时回馈台上的表演,形成了亲密互动场域。

作品包容的内涵与想象空间,要对当代观众同时具备信任和挑战,能够拓宽其审美高度。来自保加利亚的偶剧《我,西西弗斯》以其冷冽和思辨的神秘气息,让北京观众为之震撼,产生情态各异却难以言说的极致观感。演员用令人匪夷所思的身体表现力,构建出自身与偶之间的极度融合统一。作品体现了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自我分裂和斗争、在自身与外部的困境中艰难寻求出路。而这出戏对于观众的考验和惊喜,更在于它包容了无限的玄妙与可能性。

而略加回顾,便能够发现,在北京的剧场里,早在2005年东方先锋剧场建立之初演出的小剧场戏剧《玩偶》中将偶赋予人性,偶不断膨胀,因其攫取了人性中的弱点与欲望,表演和寓意上体现了人偶合一,在此意味上,倒是暗合偶艺术最终在当代剧场中的定位。2015年,在蓬蒿剧场演出的“爱丁堡前沿剧展”作品《牧神午后》,艺术家用鼓风机作为操控偶的“手”,以风和空气作为介质,将能够在任何一个菜市场买到的各色塑料袋吹成人形。当一个“人”在舞台上空孤独地飞舞,犹如人生在世始终摆脱不了的寂寞与停不下来的飘荡。渐渐地有一个同伴加入了“他”,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瞬间变得丰富起来,他们互相依存、相爱又彼此争斗。第三个人出现了,他们之间形成了多重的可能。而当艺术家不断放飞塑料“偶”进来,我们看到了一群“人”共同在世界上顽强地奔跑,张开双臂彼此渴望拥抱,短暂触碰对方之后又不得不再度分开、重逢……艺术家撑起一把伞,安静地凝视着这些“偶”。这一动作极其强烈地使得舞台上的空间瞬间再度切割、重新建立。人与偶的对话完美至极。舞台上下静谧安详,天人合一,只有鼓风机发出的嗡嗡作响融合在德彪西《牧神午后》的乐声中,提醒坐在台下泪流满面的观众何其幸运,在偶然间的午后与诗和神性相逢,艺术之美与人生之多艰,相得益彰。然而幸运的是:人们来过,活过,奋斗过。

每一次与作品的相遇,都是艺术工作者与观众的预谋邂逅与天时地利。皮影与偶自身具备的灵魂特性,加上艺术家杰出的探索和演绎,使得探索皮影戏和偶戏艺术在剧场空间里的创造性展示成为了北京剧场里颇为可观的景致,也使得此次影偶艺术周登陆人艺实验剧场成为北京戏剧行业的盛会与重要话题。

影偶艺术登堂入室是其走近当代城市观众的重要标识,我们盼望有更多的剧目在城市中心的标志性剧场中绽放光彩,希望影偶艺术周能够不断壮大,在未来成为国际影偶艺术领域中风姿绰约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