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木偶戏 >

孝义木偶戏

2020-06-03 发表|来源:吕梁日报|作者:梁大智
孝义木偶戏 蒋建林 摄
孝义木偶戏 蒋建林 摄
木偶剧《义虎千秋》剧照 蒋建林 摄

舒袖金衣舞剑行,

铁枝提线伴歌声。

悬丝趣妙南城去,

托棍轻灵北镇迎。

写意三雕成脸谱,

描红七画显风情。

古今傀儡临台度,

演绎春秋筑战营。

前几年去孝义市下乡,孝义文化界的朋友们邀请我去看他们倾力推出的一台原创大型神话木偶剧《义虎千秋》:家住孝义中阳楼城边的少年沈兴随吕祖庙道长救下一只幼虎,小老虎在道观受道长点化,通人情、近人意……沈家母子家境贫寒,长大后的小虎常送猎物救济,贪婪的县衙师爷设计擒获小虎,沈兴不顾安危救出小虎。古城却连降大雨引来山洪暴发,为了解救古城和百姓,小虎跳入洪水,挖开河道,自己却被洪水无情吞没了。金榜题名的沈兴在中阳楼上题字挂匾纪念知恩图报的义虎,孝道与忠义在这座吕梁山下的小城里代代相传。让我震撼的不仅是这个神话故事,更令人惊异的是木偶戏这一表现形式,竟然表达得独具一格,惟妙惟肖。

孝义木偶戏流传在山西省吕梁孝义市及周边市县,是扎根于民间,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汉族地方特色剧种之一。木偶戏分为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铁线木偶戏四大类。孝义的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戏,制作精巧,形象生动,表演细腻,内容丰富。

据考,孝义木偶戏于宋代传入,其造型简洁粗犷,神态灵活生动,机关奇巧适用,极具北方特色。最初,木偶戏的曲调用孝义秧歌干板腔、皮腔,中路梆子(晋剧)演唱,后来又加入碗碗腔演唱。孝义木偶戏最初独立成班,后来和皮影合成一个班社,即“灯影班”。灯影班独具特色,少则7人,多则9人,就能开台演戏,俗称“七紧八慢九消停”。 表演者通过双手的搓、捻、掂、摆、转、拧等方法的灵活应用,使偶人的动作明快洒脱,无论是名媛闺秀,或是将相鬼神,都演得惟妙惟肖。

由于灯影班便于在山村乡里演出,每逢良辰佳节、赶庙会、过生日、做满月,大家都乐于请灯影班演戏助兴,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灯影班白天上演木偶戏,晚上上演皮影戏,早年群众说“白昼间木偶作怪,夜晚时牛皮成精”。孝义木偶班社演出形式丰富,素有“两种形式,三种唱腔”之称,即木偶、皮影两种演出形式,皮腔、碗碗腔、晋剧三种唱腔。许多艺人均以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唱戏,种地为打粮,唱戏为赚钱的半农半艺形式延续着自己的人生,也传承着木偶艺术。

孝义木偶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传承了孝义的民情风俗、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文化元素,起到了增强民族团结、激励民族斗志的社会作用。2006年5月,孝义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