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木偶戏 > 资讯 >

挑动木偶那根线牵动观众心

2015-11-24 发表|来源:南方日报|作者:陈萍 张炳锋 廖伟

生旦文武共一箱,穿州过海走城乡。

悲欢喜怒皆成戏,唱做翻爬自有腔。

忠奸今古分声色,是非美丑善铺张。

手口随心提拉扯,痛快淋漓演一场。

“生旦文武共一箱,穿州过海走城乡。悲欢喜怒皆成戏,唱做翻爬自有腔。忠奸今古分声色,是非美丑善铺张。手口随心提拉扯,痛快淋漓演一场。”这首诗是五华提线木偶戏艺术形态和表演特色的生动写照。木偶戏由福建传入梅州,现在只剩两个木偶剧团,分别是梅县区木偶剧团和五华县木偶剧团。

不论是三打白骨精的孙悟空,还是酩酊大醉的钟馗,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木偶角色通过演员手中的那十几根的柔软线,就能在舞台上飞天遁地、舞刀弄枪,仿佛活了过来。

木偶戏的另一个旧称是傀儡戏。提线木偶即“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汉族戏剧形式。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梅州的提线木偶是由福建传过来的,历经600多年的演变,经过本土化的改良后继续发展。但是随着电影、动画片等的普及,看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学习和传承这门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今年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梅州市启动2015年“非遗大观年”活动,进一步保护传承优秀客家传统文化,渐被遗忘的传统木偶正在通过培育技艺接班人与打造传统与现代融合新剧目双管齐下,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画像

梅州的提线木偶造型精致、形象逼真,身高70公分左右,它与3条硬线和20多条2米多长的软线相连接,通过演员在3米多的高台上提线操纵木偶,使木偶做出各种神态、动作。梅州的提线木偶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木偶造型精美,提线技艺灵活,表演奇特传神,出神入化;演唱曲调多样,主唱汉调、间唱客家山歌、采茶小调等;对白一般用客家方言和普通话。

上世纪五十年代梅州各地方陆续成立剧团,在七八十年代达到鼎盛。当年,木偶剧团下乡巡演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经常需要加演,群众看后纷纷大喊“过瘾”。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一听到木偶剧团要来表演,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搬着小板凳齐齐围坐在小舞台前,目不转睛地看着几个栩栩如生的木偶唱念做打,好似活的一样,引得观众一阵阵叫好,全村热闹地像过年。

到了八十年代末,随着电影电视的流行,古老的木偶戏渐渐被人们所淡忘,木偶剧团也经历了在夹缝中生存的艰难时刻。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008年6月五华提线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梅县提线木偶戏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8月经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五华县木偶剧团转制为公益一类性质的事业单位“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专门从事提线木偶艺术传承、保护、研究和展演工作。

人才

木偶剧进校园 在小朋友中找苗子“目前我们木偶剧团发展面临的两个困境就是人才和资金,好不容易花四五年的时间培养了一个出色的演员,结果因为等不到编制,跑了,这样真的很可惜!”梅县区木偶剧团团长赖瑜明说,目前新招的演员都是由团里发的工资,相对不稳定,因而留不住优秀的人才,年轻人换了一拨又一拨,这种情况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人兼数职 一身兼数角

记者在五华县木偶剧团看到,14个团员,他们既是演员,又是后勤人员、制作人员。

李广云是剧团里的演员之一,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为新戏制作提线木偶的头,“我们的人手不够,这里的人都是身兼数职,需要自己搭台,当搬运工,演出的时候我们还要演多个角色。”

李新贤告诉记者,他们最近在拍一个新戏《追鱼》,但是由于服装和木偶的制作跟不上,只能推迟上映。据了解,传统提线木偶戏节目的制作不仅需要大笔的经费,还需要专业的编剧、配乐和导演,这是目前五华县木偶剧团非常缺乏的。他们经常有了一个好的点子,但是没有编剧去写剧本,导演的工作也只能靠老演员的经验在摸索中进行。专业人才的缺乏往往令传统提线木偶戏的新戏遇到难产的窘境。

“目前木偶剧团发展面临的两个困境就是人才和资金,好不容易花4、5年的时间培养了一个出色的演员,结果因为等不到编制,跑了,这样真的很可惜!”梅县区木偶剧团团长赖瑜明说,目前新招的演员都是由团里发的工资,相对不稳定,因而留不住优秀的人才,年轻人换了一拨又一拨,这种情况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了,一是因为没有兴趣,二是因为工资低,看不到出路。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得靠年轻的一辈啊!”说起人才的培养,已经年过半百的李新贤满是惆怅。

90后加入 小朋友也跟上

幸运的是,五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木偶剧团的发展,每年都会对剧团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拿出一定数量的编制给年轻演员。“我们刚招了3个新演员,都是有编制的,希望能够培养起来。”说起招新人李新贤眼神里闪出希望的光芒。对于老一辈的艺人来说,后继有人是最大的心愿。

在梅县木偶剧团,记者看到十多个年轻人在训练舞蹈的基本功,“我们这里有18个年轻演员,大部分都是90后,最小的是1997年的。主要是先培养他们的兴趣,然后是提线木偶的基本功。长线短线都要学,还有传统的汉剧唱腔。此外,舞蹈、小品、相声也是我们要求新人要掌握的。”作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县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人巫启胜老师深深明白木偶技艺学习的苦,所幸的是还有一批年轻人愿意学,不怕苦不怕枯燥坚持了下来。

今年22岁的李嘉珍在梅县区木偶剧团已经有4年多了,她是巫启胜的得意门生,传承了巫老师的变脸绝活。“这些传统文化和技艺不能被淡忘,作为年轻人要去传承下来,这是一项光荣的使命。”同样作为剧团里的年轻演员陆怡婷,当初是受家人的影响,加入了剧团,现在发现自己越发地喜欢木偶戏了,“木偶戏历史悠久,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非常有意思,我希望它能够在我们中间一代一代地被传承下去。”

五华县木偶剧团李新贤想的更长远些。在一栋民居楼里,一个300多平方米的木偶剧展演厅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当中。“我们的这个展示厅集制作、表演为一体,可以容纳56个观众,想以后与学校合作,每周准备一场表演,让学生们都过来看看我们的木偶戏,我们也可以从中挑选好苗子来这里学习木偶戏。”李新贤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这个展演厅的功能和剧团未来的人才培养计划。五华县木偶剧团计划通过木偶剧进校园和周末展演,培养年轻人的兴趣,重点挑选4至6年级的小朋友利用课余时间到木偶剧团学习,“倘若他们以后有志于从事木偶戏,我们可以给他们机会到剧团工作。”

市场

不断创新 做给孩子看的木偶剧

记者在提线木偶的舞台后面看到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木偶,上面落满了灰尘,据梅县提线木偶戏传承人巫启胜介绍,这些木偶基本上都有30多年的历史了,有些甚至是70年前的,因为剧团里会制作传统木偶的人已经不多了,而且木偶的造价相对昂贵,一个木偶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所以只能旧的一直使用下去,坏了就修修。

木偶戏要发展,处处需要资金。而资金来自旺盛的市场。

送戏下乡 文化惠民

文化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群众,也只有扎根群众才能蓬勃发展。梅县区文广局为了推动木偶剧走向群众、走向市场,积极开展送戏下乡的文化惠民活动。组织梅县区木偶剧团演艺公司送戏下基层,有“依法治区”、“魅力非遗”等系列活动,引导木偶剧团创作符合时代气息、“接地气”的剧目,将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送到群众家门口,培养木偶剧的忠实粉丝。据了解,今年梅县区木偶剧团演艺公司演出就多达80多场,大大地提高了木偶戏在社会的知名度。“木偶剧团要‘走出去,沉下来’,我们鼓励传统文化走向市场,走近群众,我们也积极组织一系列的公益巡演让木偶剧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并喜欢上它。”梅县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廖峰松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那个场场加演的盛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个场景如今也只能存在于老人们的回忆里了,“我们现在下乡去表演,老人们都非常的开心,对我们感叹道‘没想到现在还能看到木偶戏’,小朋友则是非常的惊奇,他们从未见过这些神奇的会动的玩偶。”木偶戏生动、有趣,比起成年人来说,小孩子更容易被吸引,木偶戏观众也要从娃娃抓起。不论是五华县木偶剧团还是梅县区木偶剧团,都有木偶戏进校园的系列活动,努力培养一批年轻的观众。

梅县区木偶剧团将童话故事与木偶相结合,创作出了《白雪公主》、《超级校园》等儿童木偶剧,吸引了许多家长带着小孩购票前来观看。“为了打开木偶戏的市场,让更多的人有兴趣看,特别是小朋友,我们不断地创作新的、符合时代气息的剧目,赋予传统的木偶戏年轻的活力。”赖瑜明说,12月剧团还会推出一部新剧《海族总动员》,是结合了杖头、提线、布袋、人偶等多种表演形式的木偶剧,故事情节具有教育意义,希望可以进一步打开市场,赢得更多观众的心,让梅县区木偶剧团走得更远。“我们每年都有160万元的资金支持木偶剧团的发展,并拿出编制安顿演员,提供训练场地和办公场所给演员,鼓励演员们沉下心来,潜心创作,期待以后会有越来越多好的木偶剧涌现。”廖峰松说。

走出国门

把木偶戏带到世界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梅州提线木偶剧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下也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种展演和交流活动,让外面的观众也感受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年10月份我去了台湾,那里举行了木偶艺术交流。我还去过雅加达、法国、香港、泰国等地展演,希望把我们的木偶戏带给更多的人看,让他们了解在梅州还有传统的木偶戏。”年过半百的李新贤不辞辛劳,常常带着他的木偶到处参加展演,将他的“独门绝技”提线木偶书法带到世界各地。

记者手记

留住观众的心关键在于创新

一提起梅州,大家首先想起的便是客家山歌和汉剧,而提线木偶则鲜有人知。据老的提线木偶艺人回忆,以前梅州的平远等地也是有木偶剧团的,现在已经彻底解散消失了,找不到踪迹,非常可惜。

梅州的木偶以提线为主,融合了杖头、布袋、人偶等多种表演形式。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不让木偶剧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群老艺人在传承古老的文化艺术的同时,吸收着新的元素,努力创作出新的表演方式、新的剧目,纵使默默无闻不被大众所知,也依然在坚持着,不愿放弃。

“如今人们都不知道我们梅州还有木偶剧团还有木偶剧。我们能做的,就是多创新些新戏,从小朋友开始,培养他们的兴趣。”赖瑜明说,其实不论是小朋友还是大人,看到了新奇的木偶在舞台上活蹦乱跳都觉得非常地有意思,现在只是缺少表演的舞台和宣传的渠道。

木偶戏要重塑辉煌,重新赢得广大观众的心,关键还是在于创新。创新需要传统的根基,因此传统的东西不能丢,要坚持。目前梅州木偶剧团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在这些剧团里仍能够看到很多传统的保留剧目《化子进城》、《魂老婆》、《凤岭缘》、《水漫金山》等,还保留着传统的木偶制作手艺等。在创新方面,两个剧团均在表演艺术上颇有成就,如提线木偶书法、木偶变脸等表演方式的创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杯花声声迎客来,欢天喜地乐洋洋,乐洋洋……”在《杯花声声》熟悉的旋律中,一群身着客家传统服饰的木偶在演员们灵活的手指下,随着节拍与演员们的曼妙舞姿一起舞动,人动偶动,迈着整齐的舞步,手中的杯清脆地响起,这样的人偶共舞是梅县区木偶剧团的创新之作,“杯花舞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提线木偶跳的杯花舞就很新鲜了,一经展演就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欢迎。”

木偶戏既是表演艺术,又是造型艺术、音乐艺术、语言艺术,在这些方面仍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我看过别的地方的木偶戏,他们的舞台灯光、音响配合地特别好,非常有现代感,很吸引人,我们也想在这方面进行尝试。”作为一个年轻的80后团长,赖瑜明的想法非常的新颖,给梅县木偶剧团带来了许多青春的气息。利用现代的光影技术和音乐编排,把传统的木偶戏演得更有时代气息,古典与现代的融合,现在的观众也许会更喜欢,这也许会是传统木偶戏的一条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