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木偶戏 > 资讯 >

孝义木偶戏 走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05-26 发表|来源:广西新闻网|作者:周隆富
孝义木偶戏 走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惟妙惟肖的木偶戏表演。周隆富 摄
孝义木偶戏 走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表演的背后。周隆富 摄

走进剧团,专业摄影棚、置景车间、道具仓库等设施呈现眼帘,摄影师、灯光师、美工、木偶制作师、服装师等正在有条不紊各自忙碌着。在道具制作室里,一排排纸做的木偶造型生动夸张,惟妙惟肖,在师傅的操作下活灵活现。

据了解,孝义的木偶戏于宋代传入,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北方地区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皮影、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各式各样的皮制道具,通过灯光投影到白色幕布上,并配之以乐器,伴之以唱腔、道白等,使观众听到和看到有声有色的各种戏剧故事。

孝义木偶戏最初独立成班,后来和皮影合成一个班社,即“灯影班”。灯影班独具特色,少则7人,多则9人,就能开台演戏,俗称“七紧八慢九消停”。灯影班白天上演木偶戏,晚上上演皮影戏,早年群众说“白昼间木偶作怪,夜晚时牛皮成精”。孝义木偶班社演出形式丰富,素有“两种形式,三种唱腔”之称,即木偶、皮影两种演出形式,皮腔、碗碗腔、晋剧三种唱腔。

明清是孝义木偶戏的鼎盛时期,境内的木偶班社多达60多家。清末民初,孝义木偶戏还保持着兴盛的局面,随后逐渐衰落。解放前夕,孝义能够正常演出的木偶班社只剩两三家临时搭伙的,且质量低下演技拙劣。1956年,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团成立,使孝义木偶戏获得了新生。1975年,移植现代戏《草原红花》参加全国调演,并排练出一大批优秀剧目。1989年,孝义木偶戏赴英国进行对外交流演出,1997年,参加《英雄出少年》、《坷拉传奇》等木偶电视连续剧拍摄。

孝义的皮影木偶制作精美、操作传神逼真、表演手段独特。剧团白天上演木偶戏,晚上上演皮影戏。2006年,孝义木偶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年间,孝义木偶戏仅流传在山西省吕梁孝义市及周边市县,后经当地政府支持,近年逐渐走出山西,远赴香港、台湾及海外多国交流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