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木偶戏 > 资讯 >

偶戏逢春七十年 润泽老圃两千岁

2019-11-04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李延年
配图 《红军的战马》

中国的木偶皮影戏,是古人创造的一种由真人操纵木制的偶人与皮制的影偶进行表演的民间传统艺术,故又称为傀儡戏。自有文字记载,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两个艺术品种的历史渊源、艺术形态、演出方式、故事内容、审美情趣、民俗禁忌等都非常接近,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出高难度操纵技艺、独特的声腔艺术,丰富多变的人物造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和表演特征,成为中华民族戏剧艺术的最早形态,被称为“百戏之祖”。

木偶皮影戏的剧情、唱腔音乐、表演技艺为历代老百姓喜闻乐见,其主要原因是它真实反映了老百姓的思想情感,寄托了老百姓的希望与梦想。观众会随着戏中人物的命运时悲时喜,随着剧情的变化开怀或落泪。戏文中所表现出的忠、奸、善、恶、伦理道德,成为广大民众价值观念、辨别是非、做人处事的社会标准。

木偶皮影戏,流传地域广阔。它们的造型风格、操纵技艺、音乐声腔与民俗功能等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不同地域文化风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与审美追求,成为人类想象力、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因此,有着广泛的民众认同感,是最受广大民众欢迎、最接地气的平民艺术。木偶皮影戏之所以能够活态传承生命不衰,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明理正德,对社会道德的宣扬引领。其二,亲民性,它不是高大上的文化贵族,而是妇孺可懂,庄院、麦场、校园、厅堂皆可演出的百姓艺术。正能量、平民性,这两点成为偶戏艺术的生存命脉。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关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帮扶民间偶戏戏班合并壮大,组织老艺人挖掘整理恢复传统木偶皮影戏剧目,创编新节目,让艰难存活于民间的木偶皮影戏有了新的发展。走过寒冬的人,最知春天的温暖。党的关怀,国家政策,极大地鼓舞了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名家流派的绝技、绝活在传承中得到发展,变脸、吐火、舞长绸、甩水发、耍翎子、耍折扇、摘花等偶戏表演绝技相继诞生,《钟馗》《青春梦》《训猴》等精品节目闪耀新中国文艺舞台,一批由木偶艺术家和电影艺术家合作的木偶动画电影如《小小英雄》《神笔》《孔雀公主》等也相继推出。这些木偶动画电影的艺术水准,即使与当今数字动画电影相比也毫不逊色。

随着木偶皮影艺术影响的日益扩大,它所具有的特色和厚重的文化价值也逐渐得到社会广泛认知,并成为各地对外文化交流和大型文化活动的重要项目。2008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闪亮登场的泉州提线木偶,身着红、绿、黑、白4色盔甲,在4米多高、20余平方米的平台上,演绎昭示吉祥的中国传统木偶,“四将开台”的表演令世界赞叹;2012年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二十一届国际木偶联会大会暨国际木偶节,创造了国际木偶联会大会百年史上的多个之最;2011年11月27日,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年,泉州提线木偶,漳州、晋江布袋木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者名录”。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进一步引起了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对这一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广大观众对偶戏文化内涵的认知也日益增强,提高了偶戏从业者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木偶皮影艺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地偶戏团体对外交流任务与日俱增。2017年我国偶戏代表被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执行委员,从此我国在国际偶戏相关组织有了话语权和表决权。同时,随着时代的前进,中国偶戏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形式也不断创新和深化。湖南木偶皮影传承保护中心与法国甜蜜忆古乐团联合创作了皮影剧《熊猫成长记》,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扬州木偶剧团与阿根廷木偶艺术家联合创作了木偶剧《森林王子》。这些合作剧目在中、法、阿及其他国家演出,受到观众广泛好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为了传承这门由人民大众创造的,凝聚着历代艺人智慧,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大成的古老民间艺术,各级政府为专业院团、民间班社相继制定出长期可行的保护规划,建立起木偶皮影传承保护机构和措施。鼓励创作,抢救扶持濒危流派,支持开展学术研讨、人才培养、展演交流等活动。

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办学,10年来,先后培养出高学历人才200多人,补充了各地木偶团体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受国家艺术基金委托,相继在扬州木偶剧团、泉州木偶剧团、上海戏剧学院举办的“全国木偶制作培训班”“木偶表演培训班”“木偶编导培训班”,受培训者达100多人,这些举措缓解了基层偶戏团体人才匮乏的现状;湖南省木偶皮影保护传承中心在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建立“素质教育皮影传习基地”,每周为学生演出两场偶戏,上3节皮影知识课,已持续4年,让近20万学生接触了解了木偶皮影戏;黑龙江省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近几年来对龙江皮影历史图片、影人影箱、设计手稿进行拍照归档,已整理近1000张照片和50余出传统老戏;四川省大木偶剧院组织老艺人口述传统剧本,记录、整理100多出木偶戏……

党的十八大之后,木偶皮影的文献整理、理论研究得到加强。很多理论研究者,相关社区群体自筹资金开展木偶、皮影文物搜集整理,进行田野调查,出版理论专著,并重视对老艺术家艺术经验的整理提升。上海木偶剧团为钱世信老师整理出版了《木痴偶德》;扬州木偶剧团的封保义完成出版了杖头木偶制作技艺专著《杖头木偶制作技艺传承研究》;上海木偶剧团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小木偶大文化》论文集;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制作推出了4集纪录片《中国木偶大全》、5集纪录片《中国皮影戏》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木偶皮影界的创新硕果更是令世人瞩目。2018年在韩国平昌举办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表演中的“熊猫队长”就是四川大木偶戏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结晶。此外,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作的皮影剧《人鱼姑娘》,在恪守皮影艺术本体传统的基础之上,对影窗进行了大胆创新。以往的普通灯具为光源所营造的效果已不适应现代审美的需要,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艺术家们经过多次实验,在《人鱼姑娘》这部皮影剧作中利用新科技手段成功实现了影幕画面的上下、前后多点布光,每一光点的强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加以调控,让观看皮影剧的观众体验到了看电影大片的光影效果。由上海木偶剧团推出的大型原创人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中,舞台上呈现的多头象偶分别是3米多高、2米多高和1米多高,最高的象偶由6个演员操控,舞台上的象偶动作配合默契、灵动、传神,充分展现了当今世界偶形设计、制作、表演的极高水平。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全国有能力的木偶皮影院团先后创作出《卢俊义》《铁窗蝴蝶》《嫦娥奔月》《神奇的宝盒》《人鱼姑娘》《留守大山的孩子》《花木兰》《哪吒》《丝路驼铃》《长征路上小红军》《朱鹮,朱鹮》《红军的战马》等一大批形式多样、思想向上、题材丰富、制作精美、紧随时代审美的优秀偶戏作品,满足了广大观众不同文化审美的需求。

倾心耕耘70年,偶戏硕果满园香。可以预见,偶苑生机勃勃的春天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