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版《打金枝》续写晋剧辉煌
2015-08-23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郭汉城 王蕴明等中国晋剧艺术网全网独家首发文献系列——原载《中国戏剧》
编者按:新中国 60 华诞前夕,山西省梅花版《打金枝》晋京演出,其恢弘喜庆的舞台呈现,以及梅花奖演员的精湛表演,征服了首都观众。 梅花奖演员史佳华、谢涛、苗洁、成凤英、武凌云、胡嫦娥联袂主演晋剧经典《打金枝》,带给人们的不仅有喜悦与兴奋,还有太多的思考与话题。
一台好戏怎不教人心动
郭汉城(中国剧协顾问)
看了晋剧《打金枝》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但这种兴奋并非仅是看演出的感染,剧协通知我看梅花版《打金枝》 时已存在了。 谢涛的唐王、 史佳华的皇后、 成凤英的郭暧、 苗洁的公主、 武凌云的郭子仪,胡嫦娥的郭夫人,还有田桂兰、 王爱爱两位晋剧表演艺术家作艺术指导,“六朵梅花” ,一台好戏,怎不教人心动!说实在的,除了兴奋,也有一点疑虑,我以前看过老一辈艺术家演的《打金枝》 ,丁果仙饰唐王、 牛桂英饰
皇后、 冀美莲饰公主、 郭凤英饰郭暧、 老狮子黑饰郭子仪,他(她)们的表演艺术能继承下来吗?看了演出心上一块石头落地,“梅花们” 继承得好,还有所发展,是一场创造性的演出。
梅花版《打金枝》 的演出,对当前戏曲剧目创作、 戏曲教育都有借鉴意义。 山西戏曲的优势在演员,紧紧抓住这一优势、 发挥这一优势,是提高剧目质量、 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的一环。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总是通过演员的表演,不断增饰、 不断积累,一代代流传下去,成为保留剧目。 我们当代创作的新戏,数量很多,能够保留的不多,为什么?主要原因在于演员表演艺术上下工夫不够,虽有许多很有意义的戏,也难免渐渐流失的命运,这是一个很沉痛的教训!也有这样一种情况,某一剧目在演员表演艺术上有了很好的创造,但由于缺乏继承人,同样保留不住。 我特别担忧那样优秀的现代戏,没有及时有意识地培养青年演员接替,也会成昙花一现。这不是一个戏的问题,是对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
梅花版《打金枝》 的意义,不仅表现在演员表演艺术方面,也体现在演员品德方面。这六朵梅花,在各自所在的剧团都是“挑大梁” 的演员,在这出戏里,不图名利,不争牌位,不压人,不“阴” 人,互相照应,互相衬托,有的甚至自觉让人,把戏演成了“一棵菜” ,这不是常香玉说的“戏比天大” 的精神吗?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文化部举办“戏曲演员讲习会” ,当时包括常香玉在内的许多大演员都参加了,她们最喜欢的课是“演员道德” ,这是因为他们最了解旧社会梨园恶习的缘故。今天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刺激下,名利之心滋长,旧梨园恶德抬头,不仅损害了演员品德,也阻碍了艺术的发展,所以梅花版《打金枝》 特别有重要的意义。
经典的生命力
王蕴明(戏剧评论家)
晋剧《打金枝》 系 1952 年寒声等人根据传统剧目《满床笏》整理改编而成,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得好评,誉满全国,诸多地方剧种先后移植,半个多世纪来,久演不衰,堪称戏曲经典剧目。何谓经典?一曰典范,二曰流传久远。《打金枝》 的成功经验,简言之有三:
其一,这是一出比较严谨的历史剧,事有所本。据《资治通鉴》载:“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依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公主恚,奔车奏之。上曰: ‘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慰谕令归。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上曰: ‘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子仪归,杖暧数十。”略考唐史,安史之乱后,国势日弱,唐代宗即位年初,广德元年 (763),郭子仪就“数上言,吐蕃、党项不可忽,宜为之备,”代宗未纳。结果当年七月,吐蕃大举入侵,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十月攻入长安, “立故邠王守礼之孙承宏为帝,改元,置百官” ,唐代宗仓惶逃亡华州,“官吏奔散,无复供拟,扈从将士不免冻馁” ,狼狈之极。 幸郭子仪召集各路兵马,击退吐蕃,扶代宗归朝。 郭子仪有复国之功,唐代宗封王嫁女,以亲翁相待,隆恩有加。 而郭子仪不矜功居傲,恪守君臣大礼。这种君明臣忠,在封建社会奉为楷模,今天亦有启示意义,以大局为重,上下同心协力,不以琐事伤大体,营造和谐统一的工作局面,乃是我们所寻求的。
其二,戏剧情景设置在宫廷内苑,状写的是儿女情事,而且是由平民的视角、心理来描摹皇宫贵胄的神态情貌。又以幽默的笔调传达,营造一种轻松的喜剧氛围,从而将高贵的皇室禁苑拉向了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 郭子仪八十寿诞,子女们自当拜贺(民间亦如此),众兄弟皆双双对对,唯独郭暧身只影单,再加上兄弟揶揄,自然是羞愧难当,胸中火起,回府怒责公主,而心高气傲贵为皇室的金枝玉叶,自有托词,一场争斗势不可免。受了委屈的公主回宫诉苦,添油加醋,亦是常有之事。 代宗与郭子仪以君臣亲翁之礼妥善处理,皇后苦口婆心地规劝爱女与贵婿,终至破涕为笑,夫妻和谐如初。 此情此理,均为寻常百姓所见、 所解、 所作、 所盼,自然是乐观称意。
其三,与时俱进,精心打造舞台景观。晋剧《打金枝》的首创者们按照新时代的思想理念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推陈出新,以当时最强的演员阵容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 牛桂英、 冀美莲、 郭凤英等倾力打造。后继者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王爱爱、 田桂兰、 郭彩萍等皆是当时顶尖的青年一代。新时期以来尤其是这次由史佳花、 谢涛、 苗洁、 成凤英、 胡嫦娥、 武凌云六朵梅花联袂登台,争奇斗妍,蔚为大观。
由此,晋剧《打金枝》 在半个世纪中,历经三代演员,发挥各自的聪慧才艺,塑造了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构建了情趣盎然、 美轮美奂的舞台景观,做到了寓理于情、 寓教于乐、 雅俗兼融,思想性、 艺术性、 观赏性有机统一,为新中国 60 年的戏曲舞台创立了典范。
梅花版《打金枝》 剧坛一段佳话
曲润海(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
国庆 60 周年献礼演出,山西省文化厅和山西省剧协,送到首都来的第一台戏,是由六位梅花奖演员合演的《打金枝》 ,此举有创意。
主意好是好,演好却不易。不易有三:一是这一台演员来自四个院团两个剧种,风格不一。虽然省晋剧院、太原市实验晋剧院、晋中晋剧团都演《打金枝》 ,但各家很少在一起组台演出,临时磨合,很难默契。而北路梆子则很少演《打金枝》 ,更有难度。二是六位梅花奖演员,四位是反串,武凌云是须生演花脸,胡嫦娥是青衣演老旦,苗洁是刀马旦演花旦,成凤英虽然是小生,但却是北路梆子的小生。只有谢涛和史佳花是应工须生、青衣。在贺岁戏里,经常反串演出,取个热闹。献礼演出却不能只图热闹,要在艺术上讲究才是,这也不容易。三是改了或新写了不少唱词,也给演员出了个难题。本来剧本一字不改,不同院团不同行当反串演出,就不容易,何况要唱那么多新词。演员生怕记不住,提心吊胆担心唱错,要唱得熟练,唱出情趣来,实在勉为其难。但是看了演出,我兴奋地认为,演出是成功的,六位梅花奖演员都发挥得相当不错。
晋剧成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金枝》是其代表作。《打金枝》还收入中国戏曲学会编的“新中国百种曲”中,算得上经典了,还可不可以在不同的演出中有一些改动?我以为是可以的。现在的保护版本,是 50 年代由寒声、张万一、张焕、王易风四位老艺术家整理的。之前的《打金枝》叫《满床笏》 ,我曾经看到过解放前的一个很小的本子。那个本子里,唐王和沈后上场的一段对唱是这样: “王做江山非容易,全凭了众文武保定社稷。曾不见安禄山反唐起义,他要夺万岁爷花花社稷。多亏了太白学士李,才搬来皇兄郭子仪。有为王在金殿传下旨意,他父子领人马前去征西。”把安禄山叛乱唱成起义,把平乱唱成征西,是老艺人为押韵随口唱的。四位老艺术家整理时把这些都改了,改得好。可是后来有的演出版本把“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也去掉了,却去得不好,还应该保留下来。现在这个梅花版的演出本,改了或新写了一些唱词,有些改得可以,剧场里有效果,可以保留下来。改得多了的地方,适当删减一些,或恢复原来的大家唱习惯听习惯了的词句,就可以了。袁隆平的不育系“野稗”杂交出了高产水稻,母本并不扔掉。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演的《打金枝》是母本,王爱爱、田桂兰、马玉楼、王宝钗的演出版本也有别于丁牛郭冀的个性。栗桂莲、陈红、李建青、杜玉丰的演出版,由二王田马精心雕琢,在上海受到了好评,站住了脚。戏曲就是这
么在不断的演出中, “迈小步不停步”地传承下来并且不断地出新的。
山西的戏曲梅花奖演员多,它反映了山西有实力的戏曲青年演员多,而且多在戏曲青年团。归根到底还是山西的艺术中专学校多,是艺术教育给打下的底子。梅花奖演员多,就要因势利导往好处琢磨,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搞梅花艺术团,搞梅花版本的演出剧目,既展示了梅花奖演员,也保护了“非遗”剧目,何乐而不为?如果获得文华奖的剧目和演员也这么做,还怕好戏不能普及, 还怕文华奖演员不被人知道吗?梅花奖演员有剧协张罗,文华奖却全国都没有一个相关的协会学会给张罗。在这样的情况下,山西来了一台梅花版的《打金枝》 ,实在是一件大好事!
六朵“梅花” 馨香扑鼻
安志强(戏剧评论家)
晋剧优秀的代表剧目《打金枝》在建国 60 周年之际作为一台献礼剧目呈现在首都观众面前,老一辈艺术家留下来的艺术由新一代表演艺术家呈现,这对于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台献艺的六位梅花奖演员具有三个共同点:首先,他们在艺术上都是以自己的艺术实力争得了梅花奖的荣誉。其次,他们各自在竞争梅花奖的演出前,都做好了充分准备。这种充分准备既有争梅成功的必胜信念,也有失败后的奋发之志。正如刘厚生常说的“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正是实力的雄厚辅之以良好的心理准备,使得山西省竞争梅花奖“弹无虚发”。近年,山西省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可喜的现象, 即男演员在争梅中渐露头角。这是可喜可贺的。第三点,山西的这些梅花奖演员在争梅成功后,通过近些年的不断磨砺在舞台上又有了较大的飞跃。本次的梅花版《打金枝》的演出显示出这个飞跃。挖掘经典剧目,以一出文戏《打金枝》聚合多位台柱子。这是值得欣喜和关注的。
这出戏整体感觉是精炼。近些年,在戏曲舞台上,为了博得观众的认同,演员唱腔多数使用长腔,京剧界尤其如此。但是否真的需要使劲地跺台板,甩长腔才能够表明自己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吗?不是这样的。但它现在确实在影响着各个剧种。这是一种现象,需要重视。事实上,我们有非常优秀的演员。他们在舞台上兢兢业业,演出了许多剧目,塑造了大量角色,但近些年他们没有给观众留下印象深刻的角色。这说明我们的创作理念出现了问题。通过观看此次梅花版《打金枝》 ,我发现该剧几位主演继承了老艺术家的演唱技巧,细腻地开掘人物、以唱腔艺术准确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不是仅仅用高腔、长腔,而是凭借音色、旋律等巧妙、细微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这点突出体现在史佳花和谢涛两位演员的演唱中。比如史佳花清板的演唱,谢涛夹白夹叙的演唱,在《打金枝》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种现象值得戏曲艺术界认真研究,戏曲唱腔究竟应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梅花版《打金枝》在该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实例。
在表演方面,六位梅花奖演员同台献艺各具特色。成凤英饰演的郭暧,作为虎门之后、大将之子,将打金枝时的恨以及和好后的恩爱塑造得生动鲜活;苗洁在《凤台关》中给人的感觉像一只雄鹰,在《打金枝》中饰演了一位娇艳欲滴的金枝,两相比照充分展现了她塑造人物的功力;武凌云则有着乃父之风;胡嫦娥虽然戏份不多,但在得知儿子闯下大祸后的一场戏里将忧儿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位演员都在认真地塑造人物,使得整出《打金枝》非常圆满,为首都的观众带来了艺术的愉悦。
在肯定的同时,我提出一点意见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打金枝》是一出宫廷平民化的剧目。虽然演的是唐代宗、郭子仪这些名门贵胄,但它是老百姓的生活。这出戏之所以深入民间也源于此。再次将之搬上舞台的时候,仍该强化这一特点。现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音乐上。音乐的交响效果、伴奏尽心尽力,整体上良好,但由于创作理念的问题,使交响效果尤其是和声效果有一种宫廷的感觉,这种效果游离出该剧的平民化风格。在创作理念上倾向于宫廷化的处理,是不是想以此来提升该剧的品味?这个问题是值得研究、推敲的。我认为,如果伴奏能更好地发挥本剧种独特乐器的演奏特色,那么舞台效果可能会更好。
感受经典 托举经典
赵景勃(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
好戏还要好角儿演,六个梅花奖演员同台联袂,使晋剧的经典《打金枝》满台生辉。新的音乐和舞美的烘托,为这个传统名剧平添现代美感。兴奋之余也引发几点感想。
感想之一:为什么晋剧《打金枝》久演不衰?她的魅力何在?该剧的看点首先在于前辈艺术家积淀而成的精彩名段,百听不厌,口口相传。这是属于艺术层面,从艺术精神层面来看, 此剧有戏曲的特有的“安于浅近”的特质,浅即是通俗易懂,近即是贴近大众。“打公主”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一个掉脑袋的大事,但是,戏曲会把国事转化成家事,把宫廷生活平民化,把帝王的语言农民化,贴近寻常百姓家,使观众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中,理解这一对小夫妻和两对老亲家。郭暧打公主时也说了触犯君臣大忌的语言,如:你父的江山是我们郭家打下来的。这些话是能招来杀身之祸的。此话告到唐代宗,皇帝非但不怒,反而轻淡地转换了语言的性质,他唱道:年轻人火气旺出言无忌,把皇事当做拌嘴的话题 (大意)。四两拨千斤消除一个君臣之间的危机。联想京剧《四郎探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萧太后发现自己的驸马是敌营的将军,杨家将打入到皇宫内院,本是震惊朝野的重大事件,可是到了戏曲舞台,就能够用公主撒娇使性,国舅插科打诨,最后萧太后一笑了之。观众在人性的角度上得到圆满的结局,并不追究具体规定情境的真实性。这类戏在很多剧种里都有,而且是深受欢迎,经久耐看。戏乃戏也,戏曲重人情,以人情连接观众心灵,这是戏曲特有的艺术精神,可惜,现在这种艺术思维已经不多了,编剧过正,缺少戏说,应该使这种传统的艺术创作思维,有一席之地,使戏曲更加戏曲化,以增加戏曲的愉悦性和亲和感。
感想之二:山西省把自己的经典剧目用交响乐和大布景给予包装,使传统剧目更加美听美视,使经典剧目与时俱进,这种探索很有意义,是古典美和现代美的有机结合。这种探索并不妨碍传统戏原形态的演出,应该使原形态和再加工的双轨并存,以满足不同层面的观众的需求,这种再加工的传统戏主要是争取青年观众,使传统艺术逐渐走近青年,开发潜在的观众群。
对传统名剧的再加工应该吃透原作,把握住原作的题材风格,美化而不失原味。此次演出中我认为音乐处理最好的一段,是戏的结局沈后劝说公主的大段唱腔。作曲家准确把握这个名段的基本特征,是“劝说” ,语调和蔼亲切,语重心长。配器很清晰,衬托出沈后的娓娓道来的语调和情怀。现场观众在听唱,却感到唱中有说,说中有唱,唱者和风细雨,听者入耳入心,使这个经典唱段更加精彩传神,这是把握唱段风格取得的成功。戏曲的唱从来都是既讲情,又讲境,所谓境,就是心境和语境。给每段唱腔营造特定的语言环境,平和的唱腔出味儿,激昂的唱腔出劲儿,幽默的唱腔出趣儿,不同的境界给观众不同感受,丰富才能多彩,不能一味的拔高拉长,追求掌声效果。也想为这个戏进一步的加工提高提点意见:音乐有点重——音响过大,配器偏厚,不要因为是宫廷戏就追求厚重恢弘,这个戏具有轻喜剧的元素,可以在亲切、轻松、活跃方面下点功夫;舞美有点大——景物大容易压人,也显得不精致。但是,该剧在人物造型上取得了成绩,在服装设计上把握两两相对的夫妻关系,无论是蟒还是披,在色彩上都采取传统的“对儿披”模式,依据三对夫妻地位、年龄的区别寻求色彩调剂。化妆方面有创造,油彩使用遵循传统又有别于传统, 使得这些本来很漂亮的演员更加光彩照人。
爱之深,求之切,所提建议仅供参考。
艺术需要传承发展
刘玉玲(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
观看梅花版《打金枝》后,我有三点感受。
首先,策划好。此次晋剧梅花版《打金枝》献礼演出,作为近些年山西省文化建设的果实,整合了山西的艺术资源,为今后的文化发展摸索了一条道路。这个点子策划得精彩。梅花版《打金枝》的成功为各省市的有关部门树立了一个榜样。这种探索符合时代的潮流,我们的演出形式应该随着市场、观众的需要发生改变,这才是一条发展之路。观众购票走进剧场看戏,我们应该让观众感觉物超所值。
其次,表演美。一出文戏,想演好很难,这是考验演员功力的时刻。看了演出,我亲身感受到剧场里的热烈气氛,不禁为这六朵梅花的精彩表演暗暗称奇。在观看演出前,我一直有一个心结。史佳花是一位声音独特的演员。我作为她首度争梅演出专场的主持与她相识相知。她获得梅花奖后,我为她高兴。但得知佳花成为山西省剧协驻会副主席后,我又为佳花的专业成长感到忧心。她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既有生活经历,又有舞台经验,正值舞台生涯的黄金时期。她有实力竞争二度梅。看过演出后,我的心结终于打开了。佳花的艺术理想终会实现的。
第三,演出也考验了梅花奖获得者的艺术道德修养。六朵梅花在舞台上虽然各有特点,但也有主次之分,比如说胡嫦娥饰演的郭夫人,虽然戏份不多,但很认真,这也是为戏剧界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小生成凤英,经过了一番刻苦改造之后,能从北路梆子转唱中路梆子,说明这个演员有本事;苗洁文武不挡,尤其是台步的扎实,在舞台上跑起来像水上飘。台上一颗菜,考验了演员的人性和艺德。虽说一颗菜,但在舞台上还有比武练兵的一层含义。六朵梅花各个精彩,不负众望。
梅花版《打金枝》整体上是成功的,与老版的《打金枝》对比看,我认为还有加工提高的地方,希望该剧在不断演出中提高,成为新时代的经典演出。
经典是对传统的选择与加工
龚和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1959 年春夏间,中国戏曲研究院受中宣部派遣,搞四省戏曲工作调查,我分配在山西组,组长是汉城同志,在太原、 临汾住了三个多月,看了山西四大梆子的许多好戏,其中就有《打金枝》。 那是丁果仙、 牛桂英等的“原版” 演出。这出戏在 1952 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受到好评,获二等演出奖,丁果仙饰唐代宗获演员一等奖,牛桂英饰沈皇后和冀美莲饰升平公主获二等奖,郭凤英饰郭暧获三等奖,可谓满堂红。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了纪念这次空前盛会并留下互相交流学习的材料,出版了《戏曲剧本选集》 ,上下两册(这大概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戏曲选集),从会演的近百台戏中选了 26 出,《打金枝》是其中之一。这批好戏,是全国解放后党领导戏曲改革的第一批成果。在喜迎国庆 60 周年之际,山西梅花艺术团晋京演出《打金枝》 ,圈内外观众都很关注。我作为一个老观众,欢喜之余还有几点感想。
第一点,希望在说明书上要加上寒声、 张万一、 张焕、 王易风这四位改编者的名字。 只署现在修订者的名字不妥。今天还在世的“老戏改” 已经不多了,他们的历史性贡献是不能遗忘的。
第二点,这是一出唱工戏。 几位主演都唱得好。 饰代宗的谢涛有当年丁果仙的气派,台风潇洒,声腔韵味醇厚。 饰沈后的史佳花唱的是王爱爱的腔,特别是先后与公主、 驸马坐在一张椅子上唱的清板——这种表现亲密无间的舞台调度和“说悄悄话” 的唱,实在精彩。 北路名家成凤英“反串” 中路梆子的郭暧,英俊可爱。苗洁的戏我是第一次看,觉得她很有潜力。总之,这是一台高水平的演出。
第三点,优秀的传统剧目也是可以而且需要审慎加工的。真正的经典,乃是现代对于传统作品的选择和加工。重演《打金枝》 ,选择正确。但今天来看,又觉得戏平淡了些。郭暧闯祸的严重性表现不够,所以后来矛盾的化解不那么扣人心弦。郭暧打公主有两个层面:公主不去给公爹拜寿,使郭暧很没有面子,在家中受到兄嫂的戏谑,喝了闷酒,回宫打了公主。这是导火线。更深层的原因是封建时代的君臣等级制度深入到了夫妻的感情生活之中:进门要看公主挂红灯没有,不见红灯进不了驸马府;见到了公主,还要先行君臣之礼,再叙夫妻之情。 这类反人性的繁文缛节已经使这位将门之子积压了许多不满甚至怨忿,所以遇到公主竟然不肯给公爹拜寿这个明显的失礼行为,就爆发出来了,不仅打了公主,还说了一句十分违逆的话:“你恃父亲为天子么?我父薄天子而不为! ”(见《隋唐演义》第 99 回)这种蔑视君权的话,比说“你父的江山是我郭家父子争来的” 还要严重。 戏里让郭子仪到驸马府把郭暧绑走,也不合理。 比较合理的还是让郭暧自己回到家中向他父母如实禀告,郭子仪十分震惊,就把郭暧绑了,当然这可以作暗场处理。而公主则去找父皇母后倾诉。 代宗宽恕郭家,既有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赫赫功勋(代宗的父亲肃宗就对郭子仪说过:“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也因郭子仪善于处理复杂关系,能够做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均见《旧唐书》)。 代宗是个“宇量弘深,宽而能断,喜惧不形于色” 的皇帝,所以听了女儿打的“小报告” ,即使心中不快,也要责备女儿不懂事;而对绑子上殿请罪的郭子仪,完全用亲家公之间平和、亲切的态度说:“不痴不聋,做不得阿家翁。儿女子闺阁中语,不必挂怀。”(亦见《隋唐演义》)这是多么高的政治智慧和生活智慧!民间有谚:“不痴不聋,做不得阿姑阿翁。” 究竟是代宗引用了民间谚语,还是民间谚语来自代宗的话,我没有考证过。 所以这出描写宫廷生活的戏,用过去的说法叫做“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戏,赢得了老百姓普遍的欢迎。 现在的演出,大情节上没有失去原貌,演唱上有较好的传承,只是戏剧性还不够浓烈。要加工就要在戏剧性和人物心理刻画上多下功夫。
梅花绽放映流霞
薛若琳(中国戏曲学会会长)
身为公主,在她的老公爹郭子仪六十大寿时,拒不参加给公爹拜寿。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为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唐玄宗 (明皇) 的儿子唐肃宗封为兵马大元帅、汾阳王。在郭子仪大寿时,他的八个儿子带着媳妇都去参加寿宴,唯升平公主不去拜寿,郭暧在兄弟面前丢尽了脸面。回府后与升平公主理论,公主趾高气扬,毫不认错,一气之下,郭暖打了公主。公主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屈辱,于是跑到皇宫向父母告状,其父唐代宗考虑到郭家对李氏王朝的耿耿忠心和卓著战功,不与之计较,遂化解了君臣之间的这场风波。
《打金枝》是一出久演不衰、脍炙人口的晋剧保留剧目。山西的六朵梅花担纲演出,使这出戏更增加了光彩和亮丽。
梅花奖演员苗洁饰演公主。公主向代宗皇帝告状时,为了把挨打说的问题严重,便夸大事实,不但郭暧对她破口大骂,甚至“拳打脚踢” ,但如此遭到凌辱打骂,公主又感到没有面子,于是不得不将话往回拉,说驸马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对她无理的。苗洁表演得很有分寸。唐代宗佯装恼羞成怒,要处死郭暧,升平公主吓了一跳,不料把问题闹大了,自己从此就要“寡居” ,因此将话再度往回拉,说那是自己“胡编乱造”的。对升平公主的特定心理,苗洁把握得很清晰:开始气势汹汹的告状,要求对郭暖严惩,这是为自己出口气的心态,但听说要对郭暧斩首,于是又出面救夫,这是考虑后果的冷静心态,苗洁表演得层次分明,甚觉公主又可气又可爱。
梅花奖演员成凤英饰演驸马郭暧,他是将门之后,他要维护父亲和郭家的权威,所以他打了公主之后始终不服输。从成凤英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以及身段来看,处处表现“豁出去了”。成凤英把郭暧“将门生虎子”的威武气概表现得非常充分。两次荣获梅花奖 (二度梅) 的演员谢涛饰演唐代宗,他高瞻远瞩,从大局出发,举重若轻,很好地处理了君臣、亲家、父女和翁婿之间的关系。谢涛把唐代宗演得襟怀大度,而且解决问题很潇洒,表现了开明君主的豁达心胸。
“二度”梅花奖演员史佳花饰演沈后。沈后遇事沉着冷静,并不跟女儿的思路和行为起舞,而是很有主见,积极地配合唐代宗处理问题。史佳花饰演的皇后很大气,在最后“劝罢了女儿劝女婿”的大段抒情唱段中,展现了史佳花宽润亮丽的歌喉和细腻的表演。
梅花奖演员武凌云饰演郭子仪。郭暧打了公主,他感到问题的严重,绑郭暧进宫听候处理,先争取主动。代宗不与小儿女一般见识,郭子仪才稍微放心些。郭子仪不居功自傲,深知君臣之间的分野,武凌云表演得明快、酣畅。
梅花奖演员胡嫦娥饰演郭夫人。郭夫人的戏不多,她传统的位置是“相夫教子” ,但儿子捅了蚂蜂窝,她深感内疚,胡嫦娥表演得很内在,不抢戏。
《打金枝》流传已久,成为晋剧的保留剧目,我认为起码有三点原因。一、剧中的思想内涵表现出的不畏上,向皇权挑战的指向,深受观众喜爱;而皇家作为最高当权者又宽厚待人,从君臣社稷和谐为重的大处着眼,也深为观众喝彩。二、历代晋剧表演艺术家的精湛表演, 在观众心目中深深扎根,此次是六位梅花奖演员同台联袂演出,充分发挥了戏曲在某种意义上是“角儿的艺术”的特点。三、晋剧音乐非常好听,既高亢激越又清丽悠远;既擅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这样的好戏会久演不衰,代代传唱。
梅花版《打金枝》
“梅花版”《打金枝》由山西梅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是对这一传统经典保留剧目的创新演绎。该剧由史佳花、谢涛、胡嫦娥、成凤英、苗洁、武凌云6位历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担纲主演,六朵梅花同台“打金枝”,开创了中国戏剧舞台表演艺术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