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资讯 >

“映日荷花别样红”——定襄戏曲生态环境调查走笔

2015-09-02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赵亚君

定襄素称文风之乡,戏曲文化向来底蕴深厚。早在清朝年间,戏曲演出就很普及。据县志记载,当时返乡官员樊先瀛为定襄乡村保泰建设而作的《保泰论》里提到禁戏;定襄县知县李浵在任之时,也曾发布一条命令禁止演出夜戏,虽是因经济原因和社会风俗方面考虑要求禁戏,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戏曲演出的繁荣程度,反映出当地百姓对戏曲的痴迷与热爱。解放后,定襄也是忻州较早成立剧团的县城之一。1950年成立定襄县晋剧团,当时集聚了高三贵、白菊仙、董福等众多戏曲名家。后随戏曲的繁荣与衰落,剧团人事几经变更,但以梁俊贤为首的定襄戏剧人仍然一直坚守着,坚持着,直到2013年才自然解散。成为坚持到最后的一个县级团体,由此创造忻州县级剧团坚持最久的一个神话。

随着当地县级剧团的解散,专业演出“冷”了;类似这样群众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演出却在定襄“热”了。据统计,小小的一个定襄县城,活跃在社区和乡镇规模较大的戏迷票友俱乐部就有六、七家之多,而且参加人数众多。每到周六日或闲暇时分锣鼓响起,晋剧那优美婉转的旋律便在县城或乡镇响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有方兴未艾之势。其中规模较大的属宏道镇胡银章老师组织的滹河票友总会和由定襄县剧协主席韩富林组织的城西关戏迷票友俱乐部。这些票友俱乐部吸纳了定襄县众多戏迷和戏曲爱好者。他们自发组织,定期开展活动,经过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成长很快,如今已不再满足于最初的自娱自乐座唱,开始走上舞台演出,成为定襄一道别样的风景。

晋剧在定襄有丰厚的土壤,也有众多的戏迷票友,是忻州有名的晋剧“戏窝子”,这一切得益于当地将近63年没有间断过的县级剧团演出。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戏曲最红火的年代里,县晋剧团一直服务着当地的百姓,无形中也浸润了定襄人的血液,培养了大批喜欢看戏、懂戏的准专业人士。如今现场看戏的机会少了,这些有“心”人就开始“蠢蠢欲动”。忻州市剧协副主席、定襄县剧协前主席樊隆全就是这样子,他不仅自己懂戏,而且唱得也不错,更熟悉乐队,是个全才。他为收罗更多的晋剧戏曲人才,先后策划和组织过不少戏剧活动和戏曲大赛。2014年在企业家杨宫乐先生的热情赞助下,与宏道镇胡银章老师一起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三县九乡晋剧戏迷擂台赛,规模尤其大,覆盖面非常广,参赛高手如云,影响比较深远,居历年活动之首。用当地百姓的话讲,纯粹的草根演员,浓厚的晋剧气息,再加认识的人看认识人的戏,特别过瘾。那场赛事活跃了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也发现不少戏曲人才,促进了当地戏曲事业的发展。忻州市文联、市戏剧家协会还特意为大赛赠送了“梨香三邑”的牌匾,给予了高度评价。

现任定襄剧协主席韩富林是个 “戏痴”。年轻时是“文艺少年”,曾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宣传队,学习过样板戏,自此与戏曲结缘。后虽转行,却一直心系戏曲。如今知天命的年龄,重新萌发延续文艺梦的念头。带着对戏曲特有的情结,他走访了定襄戏剧专家李恩礼老师。凭着对戏曲的共同爱好和对当下戏曲人才后继乏人的现状担忧,两人不谋而合,一致决定成立定襄戏迷票友俱乐部来培养更多人才,通过搭建更多平台来给大家提供技艺展示成长的机会。

当年9月10日,由韩富林牵头成立了定襄戏迷票友俱乐部,李恩礼、樊月仙、徐仙凤、武成云、韩克五位老师常年义务担任艺术指导。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先是由韩主席个人分别提供了两个90多平方的活动场地,用于二人台和晋剧日常排练。后来韩主席又自费分多次购置了乐器、服装、道具、各种行头及幕布等其它设施。他的想法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一定要想办法让定襄业余戏曲专业化,这与李恩礼老师的想法 “要做就做个样样!”又一次不谋而合。俱乐部成立将近三年,不算提供场地,他自己已经陆陆续续投进了九万多。问他是否做专门的账目,他说,那些个票据有一沓沓呢,没细算过,也没法细算,因为也不知道算给谁。俱乐部每周二、四、六日活动,韩主席多半亲自组织,自己也参加排演,《逃国》一段他最拿手,但是艺无止境,就在我去定襄的当日他还在仔细抠戏,为四月初八沙村庙会演出做着准备。组织戏迷票友俱乐部无形影响到了他的主业,为此他没少落家里人埋怨,听得多了,他猛然撂一句:我还要盖剧院呢。家里人一听,没着了,也就不再干涉了。

俱乐部现分晋剧、二人台两个活动团体,固定成员有50多人,文武场齐全。自成立锣鼓响起,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清唱,从去年开始想着带妆彩唱做专场演出,像专业演员那样丰富展示。于是几位老师更加忙碌了,逢庙会和当地庆典活动,老师们不仅仅是艺术指导,更是每位演员的化妆师。演出前夕,都能看到各位老师穿梭于后台忙碌的身影。尤其李恩礼老师,俨然艺术总监模样,虽是70多岁的高龄,每次排练,亲临现场指导;演出前夕,都要在具体演出细节上千叮咛万嘱咐。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晋剧《走山》、《见皇姑》、《交宴》、《教子》、《忠报国》、《逃国》、《游春》等折子戏可以上台演出。县里庙会、文化节上也多次看到他们有板有眼的演出身影,仅去年就正式演出十六场。2014年举办了迎“七一”戏曲专场晚会,参加了大南庄戏台修缮竣工演出,参加县文化中心举办的“乡村大舞台”舞台演出,今年又成功举办了“五一”戏曲专场演出,受到了社会好评。目前正排《算粮》、《杀庙》、《齐王拉马》准备新的演出。二人台常演出剧目有《挂红灯》、《卖碗》、《五哥放羊》,其中二人台剧目《吃醋》在2014年还在“鄂尔多斯杯”内蒙、山西、陕西、河北四省区大奖赛中获得三等奖。在每年正月二人台小分队还被陕西神木当地政府邀请为当地煤矿慰问演出。

如今,韩主席对定襄戏曲事业有了新的思考:如何依托更多社会力量做好当地戏曲文化的传承,他对未来也有了新的憧憬,希望不远的将来,组建一个剧团,让包括晋剧和二人台在内的戏曲艺术走得更远。

走在定襄,随处可以看到定襄人骨子里对戏曲文化那种浓浓的热爱。其中不乏有定襄宏道镇胡银章这样的组织者,但更多的是那些痴迷戏曲的爱好者。虽然是业余演员,但不乏有好嗓子好扮相的好演员,虽然离活动场地有近二十里,虽然家里人有千般不愿意,可还是挡不住那股学戏唱戏的劲头,无论刮风下雨学戏雷打不误。不挑演出场地,不拘简陋的演出条件,不发憷于台下的乡里乡亲,只要锣鼓声一响,他们立码就心神荡漾。饱满丰富的感情,字正腔圆娴熟的唱腔,规范的动作,表演起来的那股精神气,一点不亚于专业剧团的专业演员。而这样的演出给当地百姓带去欢乐的同时,也给他们自己带来了深深的满足感。

行在定襄,我总是被定襄人对艺术的痴爱与追求所打动,所感动。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这帮痴迷戏曲的“有心人”以兴趣为聚合点,带着对戏曲传统文化的热爱,从生动有趣的二人台、定襄秧歌表演,到浑厚大气的晋剧折子戏演唱,卯着劲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把当地的民间戏曲活动搞得如此红红火火,并成为定襄文化的一枝新的生力军,又一次印证了传统戏曲的根系之所在。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依靠民间力量繁荣戏曲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