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资讯 >

民间立场下的宫廷家庭纠纷——解析晋剧《打金枝》

2015-09-29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范经华
资料图

摘 要: “民间立场”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我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陈思和先生认为,民间理想主义反映了一种新的叙事立场, 是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 作家把自己隐藏在民间,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作 为 认 知 世 界 的 出 发 点 。 表 达 原 先 难 以 表 述 的 对 时 代 的 认识”。 本文之所以将晋剧《打金枝》定位在民间视角或者民间立场下的公主驸马的婚恋生活,因为纵观全剧,处处都体现出一种以道德评判为标准的民间逻辑,一种以智取胜的民间策略,一种大团圆式的民间理想。

妙趣横生、脍炙人口的晋剧《打金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故事讲述的是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给汾阳王郭子仪的三子郭暧为妻。 时值汾阳王花甲寿辰之际,子、婿纷纷前往拜寿,而唯独升平公主不往,引起议论。 郭暧一怒之下回宫,打了公主。 公主向父母哭诉,逼求代宗治罪郭暧。 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代宗明事理、顾大局,并加封郭暧。 沈后劝婿责女,小夫妻消除前嫌,和好如初。 虽然写的是代宗如何以国事为重,妥善处理公主与驸马的纠纷 ,从而加强君臣团结,但是细细看来,却处处从民间视角出发,贴近生活,将一场宫廷矛盾作了民间化的处理,使这出戏具有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剧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君臣、夫妻、长幼之间的和谐气氛至今

依然充满着生气和活力。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除了其唱腔的历经磨砺,一招一式精致细腻之外,它还能够历经两百多年而屡演不衰,成为晋剧的著名剧目之一的又一原因所在。

我生长在晋东南偏隅一个普通的小县城中, 小时候在村子里生活,无论是过大节小节还是谁家婚丧嫁娶,村子里最热闹的娱乐活动便是请戏班子演戏, 而在我的记忆中演得最多的便是《打金枝》,它也是普通百姓所最为耳熟能详的。 这其中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故事内容贴近日常的百姓生活 ,虽然讲的是皇家宫廷故事,然而在普通的市民生活中,谁家没有夫妻矛盾、亲家相怨的经历。 遇到了家庭内部的不和谐应该如何化解? 一方面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一方面是神秘的帝王将相之家, 这二者之间形成的张力自然而然就对观众产生了深深的吸引。 张力的形成恰恰就在于它让观众在一个民间的视角下去审视帝王将相、公主驸马的日常的婚恋生活,即使是高居庙堂的人物也有缺点、有不足。 这样人物被彻底还原到了普通人的位置之上, 观众自然而然就多了几分亲切感而少了几分隔阂。

“民间立场”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我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 陈思和先生认为, 民间理想主义反映了一种新的叙事立场, 是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 、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 作家把自己隐藏在民间,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作为认知世界的出发点,表达原先难以表述的对时代的认识”。 之所以将《打金枝》定位在民间视角或者民间立场下的的公主驸马的婚恋生活,就是因为纵观全剧,处处都体现出一种以道德评判为标准的民间逻辑,一种以智取胜的民间策略,一种大团圆式的民间理想。

首先,从戏剧中所体现出来的民间逻辑来看,公公花甲寿辰,子、婿纷纷前往拜寿,而偏偏儿媳却不往,这时儿子郭暧不免被人耻笑,而怒气重重,一气之下打了这“不孝”的媳妇。 媳妇儿觉得备受冤屈, 愤而回娘家告状。 这就是基本的故事情节,并无什么复杂之处。 只不过是故事发生在了宫廷中,公公是元老重臣汾阳王郭子仪,媳妇是当今的金枝玉叶升平公主,而娘家人更是统掌天下的皇帝皇后。 这样的媳妇回娘家告状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让我们省略掉与剧情无关的唱词,来看一下这一段告状过程:

蕊:(唱)汾阳王今日寿诞期,众哥嫂拜寿在筵席,一个个成双成对,单留驸马独自己。

王、后:皇儿,汾阳王今日寿诞之日,你就该前去拜寿。

蕊:儿我玩耍去了。

蕊:(唱)盘古至今一贯理,君拜臣来使不得。

王:论起国法莫要说起,论起家里,人家是你公爹,你是人家儿媳,应该去拜寿,怎说拜不得?

蕊:拜不得呀!

后:(为公主拭泪)看,你莫要痛,我与你说去。 万岁,汾阳王今日寿诞,咱家皇儿,与他拜得寿拜不得?

后:你说上个拜不得,哄得咱家皇儿就不哭了。

王:怎说? 说上个拜不得她就不哭了吗? 拜不得,莫要拜,莫要叫她痛哭了。

从这段告状的片段可以看出,贵为庙堂之上的天子、公主之间的“冤屈之诉”,在这里却成了下里巴人式的讨价还价。 公主觉得自己贵为君,不能向臣拜礼,这有违礼训,而且驸马还公然冒犯自己,更是不可容忍。 但皇帝皇后却认为,既然为人儿媳,给公公拜寿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是双方矛盾的基本所在。 然而这种矛盾在这里并没有处于一个僵化的状态,按理说,堂堂万人之上的一代天子,应该是一言九鼎,只需一句话便能将此事作个了断。 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剧情如此的发展,却看到的是另一面,对于公主颇带赖皮的不依不饶,皇帝皇后的态度在这里显得有点将就甚至是骄纵。 但这里我们不能说是他们的昏庸,更不能说是作者的昏庸,这里所采取的恰恰是另

外一种逻辑走向,即,寻常百姓之家的父母对子女的那种怜爱与娇惯。 女儿在婆家受了委屈,回来“告状”,在没有对事实进行完全颠覆,还算合乎情理的情况下,就暂且照顾女儿情绪,对女儿的发泄进行合情的附和,这可以说就是民间逻辑体系。在这里所关注的不是现实的谁对谁非, 更多地是一种生活层面的因素。 这样的一种方式在民间看来也是最符合逻辑,最与他们的生活贴近的。 皇帝皇后在这里更多的被赋予了父亲、母亲的角色,而不再是一个冰冷的符号。

其次,从戏剧中所体现出来的民间策略来看,公主告状不依不饶,如果身为天子的父亲发挥他无上的威严,严斥公主这样做是不对的, 命令其即刻回家认错, 否则以后不准其再入宫,按照这样的逻辑发展下来也是未尝不可的。 但这样一种方式并不能解决已有的家庭矛盾,也会使观众产生一种距离感。同样在这里剧情在这里走的也是一种广大观众所熟悉的逻辑走向,即采取一种“欲擒故纵”的策略。 同样我们来看这一段父亲“吓唬”女儿的对白:

蕊:父王,国母啦,(唱)叫父王杀郭暧与儿消气,如不杀,你的儿我便不依。

王:(唱)他不该将我爱女欺,越思越量越生气,我定要将驸马千刀剁万刀剐活剥儿皮!

蕊:父王! (唱)走上前来扯龙衣,再呼声父王听仔细,儿本是父王的金枝玉叶女,岂是驸马他打的? 也是孩儿心有气,进宫来与父王诉说委屈。 父王一听生了气,你定要将驸马立斩首极。 我国母纲常大理相劝你,有孩儿一想也使不的。 你今日将驸马头首斩去,又恐怕冷淡了翁爹郭子仪,又恐怕文武官纷纷议,怕只怕说君王就把臣欺,又恐怕失去你君臣恩义,况驸马汾阳救驾杀贼他的功劳第一,为君的必需有容人之,为岳父斩女婿古今甚稀。 你今日准了我国母言语,上殿去将驸马官加三极,我翁爹他一见心中欢喜,他必然赤胆忠心保社稷。 莫说是驸马他说几句,他纵然打儿几下那孩又该怎的? 一来是驸马吃酒带醉生了气,二来是少年的夫妻争吵几句 ,我们是玩耍哩!斩坏驸马还罢了,留下了儿我,儿我的终身……

从这里明显看到父亲的策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公主原来 的 不 依 不 饶 、 不 出 恶 气 誓 不 罢 休 的 态 度 发 生 了 明 显 的 改变。 在这里角色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他们所代表的符号 。一般来说,在公主的婚姻中,驸马如果侵犯了至尊之女,后果可想而知。 可在这里融入了更多民间想象的成分 ,成为了普通婚姻中的夫为妻纲。 虽然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是嫁出去就是人家媳妇了。 自己的丈夫有什么不测,虽然自己具有绝对的优势,也无法摆脱随波逐流的无奈与苍凉 。 可以说皇帝的这种迂回的策略是民间所最为喜爱的一种策略 ,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用在这里无疑会产生一种很强的审美愉悦性。

最后,从大团圆式的民间理想来看,“圆”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它代表着一种循环往复的流动轨迹。 中华的各个 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分分合合之 后 , 趋 于 最 后 的 统。 可以说“圆”的这种哲学准则已经潜移默化到了中国老百姓的思维活动中。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最终能够团圆在一起才能算一个完美的结局 ,也成为深刻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集体无意识”。 可以说这种圆形的结构也整体现了中国民间传统的审美理想 。 剧中结尾,皇帝皇后在对小两口进行了一 番劝导之后 ,主动离开 ,给他们夫妻两个人留 下了独 处 的空间 ,这 看 似简 单的行 动 ,却实 实在在地符合民间的一种处事方式。 按理说,皇家之事,最应该的是皇帝皇后 、重 臣 孝 子 们 在 一 起 ,最 后 来 个 热 闹 的 大 场 面 以烘 托气氛。 可结果却恰恰相反。 这一点可以说也是站在了民间的立场上。 如同普通人家一样,将结尾的焦点定格在了夫妻两口子身上,以一种“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一种方式阐释了一段皇家的家庭纠纷。 这也是为什么作品历经数百年仍能感动我们的原因所在。

中国晋剧艺术网首发 范经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