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电影《打金枝》拍摄内幕
2015-10-16 发表|来源:太原道|作者:王增福 王秉福1955年,我国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制定了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发展计划,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全国经济建设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鉴于晋剧《打金枝》在全国戏曲界的巨大影响,我省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决定将该剧搬上银幕。当时,我年仅16岁,在山西省晋剧二团工作,有幸参加了电影《打金枝》的拍摄全过程。
山西省太原市文化部门对拍摄晋剧《打金枝》高度重视,经过调选,抽调当时著名演员、编剧、作曲和文武场演奏人员,组成了晋剧《打金枝》剧组。在演员方面,当时晋剧界有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四大流派,《打金枝》又是丁果仙和牛桂英的代表作,所以拍电影时充分考虑四大流派的代表人物应在其中有所体现。丁派由丁果仙参加,牛派由牛桂英参加,郭派由郭凤英参加,冀派由冀美莲之女冀萍参加,花脸演员由大同晋剧团王正魁担纲。作曲方面由著名晋剧音乐家常苏明担任,剧本整理由著名剧作家张万一、寒声、张焕、王易凤担任。武场击乐由白晋山(鼓师)、丁继武(铙钹)、李锦文(马锣)、张心世(木头)、王增福(小锣)组合。文场弦乐由陈汝春(晋胡)、闫忠和(二弦)、何守业(三弦)、王松林(四弦)、田希文(二胡)、燕存礼(小提琴)、韩成胤(大提琴)组合。电影导演由长影厂刘国权老师担任。
《打金枝》剧组于1955年5月到达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在我一个16岁的孩子心中是非常神秘又十分向往的地方。能够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看看如何拍电影,比实际参加《打金枝》的拍摄还激动。长影占地面积真可谓大,用无边无际来形容也绝不为过。四个摄影棚拔地而起,每个摄影棚都要比工厂的车间大出好几倍,非常壮观,摄影棚顶部及其周围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摄影棚隔壁是一个偌大的食堂。大食堂的后面是一片旷野,拍电影时经常在这里搭景。我估摸仅这片旷野就有好几个飞机场大。当时,小白玉霜主演的评剧《秦香莲》的拍摄正接近尾声,故事片《平原游击队》正在拍摄,印度故事片《流浪者》也正在译制之中。
到达长影之后,组剧的首要任务是适应环境。戏剧舞台和银幕毕竟不是一回事。丁果仙和牛桂英等老师从小扎根于戏剧舞台,唱、念、做、打非常受欢迎,刻画人物入木三分,表演淋漓尽致。但是由于电影艺术的规律和拍摄要求,舞台上的不少夸张表演受到限制,有时候就连不少普通的举手投足的尺寸也受到限制,所以就连丁果仙、牛桂花这样的大师,也不得按照电影拍摄的要求一遍又一遍地重拍。
从舞台到银幕,不仅演员的演唱得改革,就是晋剧音乐也得改革,不改革就不能适应电影艺术要求,就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所以尤其是对一些平板唱腔中的长过门和程式化的锣鼓点必须改革。有些改革还比较大,如“闹宫”中四股眼曲牌《四片瓦》接下来转夹板起板才一半马上又急转二性的改革,连著名鼓师白晋山马上也反应不过来,连续演奏四、五次都过不了关。
晋剧《打金枝》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这在晋剧发展史上是破天荒的大事,它不仅提高了晋剧的知名度,而且使晋剧走向全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