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资讯 >

纪念晋剧程派青衣艺术创始人程玉英逝世一周年

2016-05-19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陈丽萍

纪念老一辈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程玉英逝世一周年

资料图

2015年5月19日23时,晋剧程派(嗨嗨腔)青衣艺术创始人、老一辈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程玉英因病医治无效在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去世,享年96岁。

程玉英,1920年生。老一辈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晋剧程派(嗨嗨腔)青衣艺术创始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传承人。先后曾被推选与任职有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晋中艺校校长、晋中艺校名誉校长等。培养有王爱爱、王万梅等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她的程派晋剧“嗨嗨腔”委婉圆润、优美动听。早在建国前后,广大戏迷中就已流传有“宁可跑得丢了鞋,也不能误了程玉英的嗨嗨嗨”。其不仅艺高德美,还率团走遍山西全省乃至北京、河北、内蒙、江苏、福建及东北三省地区,皆以严谨的台风、鲜明的人物形像和高亢激越、节奏明快、舒展流畅的“嗨嗨腔”博得观众称赞和受到戏剧界专家的好评。“嗨嗨腔”最为代表的曲目应算是《蝴蝶杯》中“儿也非柳下惠坐怀不乱”。著名戏评家翁偶虹曾称:“程玉英的程腔,大可与程砚秋的程腔并列媲美。程玉英创作的程派嗨嗨腔艺术,对晋剧老艺人中原有的“那一咦呀嗨”行腔进行大胆改革,创造出单用一个“嗨”字的“嗨嗨腔”,并使之在晋剧唱腔中正式定型和程式化,成为独树一帜的程派声腔体系特征。2012年,晋中艺校成立了程玉英艺术研究室。

传承神韵 发扬精神

不知不觉,老一辈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程玉英老师辞世一年了,不禁心头涌起一阵阵悲痛。2011年我因研究课题需要曾登门拜访过程老师,她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爱戏痴情。程派艺术不仅丰富了山西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培养了众多晋剧艺术的领军人才,同时还推动了剧种声腔艺术的丰富、完善与发展。衷心希望晋剧在当下发展过程中,充分汲取程玉英老师锐意改革、追求超越的精神,继承好程派艺术,建设好晋剧剧目。青年戏剧评论家、中国晋剧艺术网特约撰稿人智联忠说。

程派传人、晋中艺校高级讲师李桂香曾对《晋中日报》表示,程玉英老师虽逝,但对我的教诲与培养铭记在心,音容笑貌犹在眼前。程老师的嗨嗨腔不仅是一种唱腔艺术,而且还是因人物塑造的需要而产生的艺术手段,同时它也与表演艺术紧密相连。程老师的表演天赋极佳,同行都十分羡慕,她既有美丽的外表,还兼具高贵的气质,每每一出场,仪态端庄、沉稳大方、光彩照人,气场极其强大。开口一句嗨嗨腔,就能一鸣惊人,立刻震慑全场观众的心。程老师的表演讲究人物的内心刻画和情感表达,整出戏下来都给人以贴近生活、入情入理的感官效果。她毕生的艺术追求是“戏不惊人誓不休”,每一出戏都是精品。程老师平易近人,淡泊名利,她的艺术造诣令人叹服,精神境界更让我敬佩。回顾程老师的一生,她的为人做事一直都遵照着自己的座右铭——“戏要精,人要实”。得遇良师是我此生的幸运,程派艺术是我一生的追求。

“宁愿跑得丢了鞋,也不能误了程玉英的嗨嗨嗨。”这是一代代观众对程玉英先生所创作的“嗨嗨腔”喜爱程度之热烈的内心表达。“嗨嗨腔”之“嗨”通过节奏、长短、声调等不断的变化使“嗨”在行腔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情感表达,赋予了“嗨”独特的生命力与吸引力,具有高超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应注意的是,程玉英先生所创造的晋剧程派青衣艺术,不仅仅在声腔发展中以“嗨嗨腔”独特的行腔风格和艺术特色被广大观众喜爱,更有在表演上的独特风范,程玉英先生对人物、角色进行的细腻刻画,对于生活仔细观察、生活行为高度艺术化的呈现,以及对剧情、情境深入领会之恰如其分等端庄高贵、沉稳大方而又不失灵巧俏丽的表演风格需要我们细细领悟。程玉英先生一生艰辛求艺、精益求精、热爱学习、主张革新、致力传承,今人在学习程派艺术的同时,更应该深刻领会传承程玉英先生的艺术精神,在传承晋剧程派艺术特色的同时灵学活用,使晋剧程派青衣在晋剧艺术发展中一如既往地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再之,建议相关部门重视晋剧程派青衣艺术的人才培养与剧目传承,为晋剧程派青衣艺术的继承发展增添辅力,为晋剧程派青衣艺术发扬光大、为晋剧艺术流派纷呈营造良好气氛与有利条件。青年戏剧评论家、中国晋剧艺术网站长王嘉说。

积极乐观 耄耋之年坚持练功的可爱老人

褪去华服,洗尽铅华。晚年的程老一直隐居在榆次近郊的郭村,一座清幽雅致的小院,记录着老人乐观积极的夕阳生活。13年前,也是初夏时节,笔者曾在这座小院采访过老人。清晨温暖的阳光照在院里,一畦畦蔬菜长势喜人,老人气色红润,笑声爽朗,她说每天上午都要练功,不如就在院子里开始吧。

就在娇嫩的黄瓜和攀援的豆荚边,老人为我讲述她的学戏艰辛,舞台生涯,以及生活的种种磨难……轻快平静的音调里没有悲伤,绝少感慨。间或老人还示范踢腿、唱腔、姿态,专注地为我这个外行说戏。

“那年头进戏班子是个苦事,‘打戏’是必经的磨难。”老人讲起那段往事,列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但话语中听不出悲伤和怨怼,她的目光始终是柔和的,嘴角一直上扬,和暖的笑容让人恍惚讲述的是别人的往事。

老人穿着简朴整洁,周身利落干练,见同事要拍照,就特意选取院子里有石榴树的一面做背景,鲜艳的石榴花,竟不及老人灿烂的笑容。她舒展手臂,高抬腿,柔韧有力,轻快自如,怎么也想不到已是如此高龄。老人从不懈怠荒废时日,她黎明即起,吊嗓子练身段,还不忘教给他人锻炼,如何拍手、如何踢腿,有板有眼,自己能做的事从不假手于人。据家人讲,在她住院期间,还不忘在病床上锻炼筋骨。去世那晚11时前,还在医院的病床上翻滚锻炼,嚷嚷着自己没事了,明天要出院回家呢。

真是世事难料,一直精神矍铄、积极乐观的老人,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她的仓促离去,令无数人扼腕叹息,经历了百年沧桑,她用平静的方式告别人世。小院依旧,物是人非,远处的锣鼓咚锵,分明在述说着程玉英老人不非凡的一生。

梨园界深切缅怀 千人现场追思

5月22日下午,在程玉英老人家不远处的郭村剧场,她的弟子们和晋剧票友自发组织了一场“追思程玉英先生晋剧演唱会”。

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王爱爱、王万梅、谢涛以及乔月香、李桂香、要换桑、范金萍等登台献唱,倾情演出,以这种老人最爱的方式,深切悼念程玉英先生。

千余名戏剧爱好者从四面八方赶来,缅怀这位为艺术奉献了一生的人民艺术家。程玉英所创立的程派晋剧“嗨嗨腔”,委婉圆润、优美动听,让闻者有“绕梁三日”之感;但其平易淡泊,真诚达观的精神风貌,更让走近她的人感佩万千。

郭村的露天剧场烈日当头,人们撑着伞,安静地倾听着舞台上的清唱表演,没有嘈杂少有喧哗。剧场边的房顶上也坐着观众,或站或坐,秩序井然。人们用肃穆的方式和沉重的心情,欣赏着戏剧的魅力,更回味着程玉英惊艳传奇的舞台生涯。

一位毕业于晋中艺校的学生,谈及程校长时说,她是1985年毕业,那时程校长虽不给他们带课,但毕业实习演出时一定会亲自带着他们下乡。校长与同学们同吃同住,深夜演出结束后在乡村的戏台上打地铺,清早督促大家练功吊嗓子,吃过早饭要一起打扫露天剧场。农村戏台都是土场子,没人管,程校长每到一地都要亲自带同学们清理。她说“要尊重观众,更要尊重我们的演出”,她的自律勤谨对学生影响很大。

到孝义一带的煤矿去演出时,矿工、厨师等因工作时间调不开看不上演出,程校长就亲自到井下、厨房为他们表演,一丝不苟,任劳任怨。“这些品格都是后来的戏班子和演员所缺乏的。”

程玉英教过的学生们都如此赞叹,程校长身上所散发出的,不仅是一个优秀艺术家的气质,更是一个追求上进、具有人格魅力的长者形象。

程玉英老人的关门弟子—晋中艺校的老师范金萍,是老人晚年倾注关爱最多的一位徒弟。她曾是艺校的学生,被程校长选中作为徒弟,专攻青衣。在20年的岁月中,她与老人朝夕相处、师徒情深,建立了超越师徒的深厚感情。她回忆说,奶奶视戏如命,有一年,为了给她排戏,天天陪她在教室,不眠不休,等演出结束一直身体很好的奶奶,累得住了三天院。一起生活的经历,让范金萍对奶奶的喜好习惯很熟悉,她说奶奶特别节俭,舍不得买衣服,买菜都要买剩下的便宜菜,经常是袜子补了再补……

2015年4月20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程玉英老人接受山西公共频道“百家戏苑”栏目组访谈,这是老人最后一次公开露面,她的学生弟子王爱爱、王万梅等登台表演,范金萍还现场给老人原唱配像。在范金萍的手机里,至今还存着奶奶送给她的书法作品。从去年开始,老人开始学习书法,2015年2月初,太原美术馆举办“翰墨丹青梨园春书画展”,程玉英专程赶往参加开幕仪式,并特意写了“寿”“艺”两幅作品。老人晚年生活非常规律,学习艺术的心从未停歇,她常说,人活到老要学到老,学学写字还能养养心,小时候识字少,后来还是看剧本、读报才勉强认识了一些字,底子薄更要用功学习。(三晋都市报 周俊芳)

2015年3月,96岁高龄程玉英老师为前来拜访的戏迷做艺术示范。
2013年,94岁高龄程玉英回到晋中艺校与学生们亲切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