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资讯 >

钟楼街的文化娱乐

2020-09-13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梁枫

早年间,钟楼街不只是太原人购物的热闹商业区,也是市民们享受文化娱乐的好去处。这里有戏园、说书场、楼顶消夏花园、卖艺的地摊等。

从西门外向东走,过了羊市街到钟楼街西口,遇到的第一个文化娱乐场所就是路北的大钟寺(后改为大中市)。上世纪初,这里已有正规的戏园子,演戏、演电影,有时也演其他节目。戏园不算宽敞,大约可容纳约500名观众。座位是一排排连在一起的长条木椅子。记得上世纪50年代初期,父亲曾领我在戏园看过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欣赏过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红娘》。戏园前边是个文化用品大卖场,有书店、文具店、旧书摊、乐器店,还有字画楹联、镜框、泥人等各种工艺品小店,是平民书生最爱逛的地方。

出了大钟寺往东走是大水巷承庆戏园(后改为大水巷剧院)。它可能是太原最老的戏园了。史料称,辛亥革命后,太原经济发展,思想活跃,1915年,北郊呼延村富商张积山发现演出市场有钱可赚,就买断原来的大水巷振兴茶社,进行时尚装修,改成正规的承庆戏园;又重金请来京剧名班轮番演出,在太原首创了凭票入场的先例,观众再也不用争前恐后地占座抢位子,张积山也挣得盆满钵盈,引得其他晋商纷纷效仿。一时间太原的剧院蓬勃发展,出现了奶生堂同乐戏院、南仓巷山西大戏院、校尉营鸣盛楼戏院等。新中国成立后,太原文化事业大繁荣,可供演出的剧院和厂矿俱乐部就有50处之多,大水巷戏园因设备陈旧,沦为二流剧场,但仍有外地来的地方小戏和老电影在这里演出,是平民百姓和打工者的休闲娱乐场所。

钟楼街的中心地段开化寺是与海子边媲美的文化游艺场所。开化寺南口是有名的新华大剧院,晋剧大师级的表演艺术家大多在这里历练成才,一举成名。听说丁果仙7岁时就和她姐姐丁巧云在剧院门前的小广场打摊亮嗓清唱,观众惊呼果子(丁果仙小名)是金嗓子,戏班班主也发现“男的不如女的”,于是丁果仙9岁登台,10岁唱红。后来她和郭凤英、冀美莲、梁小云、花艳君就长期在新华剧院挂牌唱戏。开化寺里边,除应有尽有的日用百货、特色小吃外,还有变戏法的、拉洋片的、支摊画像的、快速剪影的,最聚人气的则是说书场了,这里常有狄来珍等名家坐场说书。《水浒传》《三国演义》《七侠五义》等长篇章回小说,让人们听得离不开放不下,很多人会一天不落地来这里听书。上世纪60年代以后,说书场成了南城区曲艺团的固定演出场所,莲花落创始人曹强和弟弟曹立曾在这里说相声、打快板。

开化寺对面的百货大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合作大楼)楼顶消夏花园游乐场,是太原时尚人爱去的地方。大楼的顶层是帆布顶棚,四周装饰着五颜六色的串串灯,场内摆着圆桌靠椅,鲜花围绕。每晚有各种曲艺表演或票友上台唱票,自娱自乐。炎炎盛夏,坐在高楼顶上,凉风习习,鲜花芳香,品着香茶,听着小曲,高兴时还要上台唱上几句,这是何等舒适惬意的消夏盛地。听花艳君老师说,那时她在开化寺新华剧院演出,不上戏时就跑到层顶花园看演出。她最着迷的是听狄来珍说《三侠剑》了。那狄老板手拿折扇,用不同的声调、灵活的眼神、巧妙的折扇,模仿着男女老少、达官贵人,绘声绘色表达着不同人物的个性。听他讲着传奇的故事,简直和看一场大戏一样过瘾。特别是他面前那五把折扇,大小依次摆开,颜色各不相同,根据说书内容的需要,有时打开小的,有时打开大的,有时五把扇子半折半开,有时“唰”地一声全部打开……好像每把扇子都有了灵性,都成了书里的人物,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如痴如醉。

以上,都是半个世纪前的陈年旧事了。如今,钟楼街正在夜以继日加紧改造,将“复原鼎盛时期的模样,重塑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打造太原城市新名片”。期望人们向往的文化娱乐场所也能复原重塑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