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十年创业历程综述
2016-12-22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雒晓利【编者按】在很长的历史时段里,戏曲曾是国人高大上的消费品,进皇宫,唱神戏,富贵之家设堂会。可以说是独领风骚,独步天下。然而,随着时代步伐的推进,文化娱乐项目多元化,戏曲行当面临的挑战明显加大了许多。文化体制改革成为时代的选择。2006年1月,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应运而生,没有办公院址,没有固定经费,在重重困难面前,该院把弘扬吕梁精神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和核心支撑点,“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十年砥砺前行,用实绩谱写了新时代的吕梁英雄传。创业的成功实践证明,传统戏曲在与时俱进中大有可为,同样能够出彩。十年辛苦十年功,成功不容易,我们在由衷地为成功者喝彩的同时,走进他们的创业历程中去感受体味,除了分享成功喜悦,还能从中撷取内涵精华,获得开拓进取的力量。
吕梁是个不同寻常的地方,最堪称道之处就是孕育了一种富有地域特征的人文精神,叫作吕梁精神,简要概括为“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
吕梁精神在外是一种美誉度,代表一种形象和追求,在内则是一种实用性的载体。吕梁青年晋剧院成立十年来的创业之路,正是吕梁精神指导下实用、实战,并取得实效的过程。
艰苦奋斗引领团队作风。没有院址挡不住排戏,经费紧张不影响向前发展。能省的就千方百计省,不能省的就千方百计把成本降到最低。艰苦创业激发了人们向上向善的力量。
顾全大局引领创业方向。将“法治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建设具体化,新排新创演出内容,《红肚兜》倡导法治文化,全省全市三次巡演《廉吏于成龙》,红色文化作品有《甄如玉》《情洒红军东征路》《让党旗更鲜艳—吕梁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杏花酒翁》为享誉国内外的汾酒定身打造,《青春跑道》为校园文化建设而排演。
自强不息引领发展目标。从建院第一年夺回市直院团第一朵中国戏剧“梅花奖”开始,年年都有大奖往回拿,年年都有新创剧目往出排。多次进京演出,每次如愿而归。2015年应中宣部、文化部邀请进京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戏曲春晚。
勇于创新引领竞争实力。在体制框架下,激活创新的磅礴力量。用人上分两步走,聘请名家大顾问,特聘众多名演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培养本院团演员,请名家指导排练,送青年演员到名校学习。剧目操作上,移植高端剧目,与名家名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时俱进新创现代剧目,配合主题活动组织戏曲专场作品。演出方式上,精品剧目全市、全省巡演,校园剧目走进校园,文化下乡常年不断。在演出技术层面,首创“戏曲音乐数字化切割法”,文化部、中国剧协给予高度评价,并倡导推广。
十年磨一剑。建院十年对于吕梁青年晋剧院而言,是一个圆满的阶段性里程,总结是为了提升,回眸有利于开创未来。
“艰苦奋斗”是本色
【解读】艰苦奋斗引领作风建设,形成团结战斗的凝聚力。艰苦,坚定创业理想;奋斗,迸发创业激情。
离石乔家沟村委院内,一个不到四十平米的平房,原是村委会议室,现在成了青年晋剧院的排练厅,猴年猴戏《大闹天宫》正在紧张排练,因为是武戏,动作的幅度大,看起来场地明显不足。但全体演职员齐心合力,能动配合。场地虽小,热乎劲一点也不比专业场地差。
这样的排练场地,或许有的院团会不接受,但对于吕梁青年晋剧院而言已经是很不错的条件了。说到场地,吕梁青年晋剧院像是战争时期的“游击队”,一直没有办公院址,不是租就是借。成立之初,排新创戏《红肚兜》那真叫个艰苦。数九寒天他们在离石高家沟村租了一个露天戏台,四周用戏箱围住蒙上幕布,里边生上火排练。每天的励志,甚至时时穿插的励志,不断激发起全体人员战胜困难的勇气。苦没有白吃,建院当年《红肚兜》进京演出,夺取了吕梁市直院团第一个中国戏剧“梅花奖”,比市里下达的任务早了整整两年。
青年晋剧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产物。2006年1月,吕梁晋剧院书记王承评奉命组建青年晋剧院。从吕梁晋剧院带过来10个人算是班底,院址没有,演出的家当没有,办公的设施没有,单位的性质是自收自支,人们都能看出来是个没有一点家底的“穷摊子”。更何况戏曲行当今非昔比,市场上,戏剧名角的出场费比不上一个三流歌手,有的戏场里甚至是唱戏的比看戏的多。新组建的晋剧院团,没有底子,立足难,做大做强更是难上加难。
王承评1979年吕梁艺校毕业后进入戏曲行当,敬业的本性使得这一行当寄托了他的全部理想。他坚信,传统文化精粹自有其市场和受众,只要有响当当的团队,硬邦邦的作品,戏剧照样出彩。王承评在业内以特别能吃苦、特别有点子、特别能战斗著称,人们说“只有他才敢揽这瓷器活”。
穷家难当,古话一句。要唱戏先得拍戏,拍戏一要有演员二要有场地三要有行头,时时处处离不开钱、离不开人。
成立时已近年关,王承评和几个伙伴一心扑在了铺摊子上,过年对他们没有一点吸引力。市里的任务要求是三年时间拿回一个中国戏剧“梅花奖”。而他们的目标是:“当年就要争取一举成功”。刚进正月,确定排演由吕梁人民艺术家靳佩荣新创的剧本《红肚兜》,广泛招贤纳士,购置必要的家当,排练正式开始。
王承评内外都是“主心骨”。创业之初,最难的是借钱,亲朋好友能开口的几乎都开了口,还是赶不上基本用度,直到逼得把爱人在山西大戏台年终总擂主的奖品——太原的一套房子,也给卖了。
王承评带头吃苦。和演职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迟睡早起是常态,午睡想也不想,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始终精神振作、干劲十足,讲起话来声音洪亮,处理内外事物一丝不苟,很难看到他有疲倦的神情。应该说,他持续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信念是他的支柱。
有什么样的“当家人”就有什么样的团队。青年晋剧院所有的人都能吃苦,对吃苦的事习以为常没有怨言。戏中跑堂的,常有人主动到厨房帮厨,单位打杂的营生从来不用外面雇人。装台、卸台是重苦力活,一般院团要雇用民工完成,他们则是全员动手,这样既节省了费用,又在协作劳动中增加了凝聚力。
他们有诸多艰苦奋斗的典型事例。笔者且举一例。
有一次,在离石上安村演完戏已是下午五点,他们急匆匆地坐上了去朔州的包车,第二天晚上有演出,那段时期山西车辆拥堵极为严重,又赶上下雨,一路上,雨不停地下,货车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车时堵时停,直到第二天下午六点才到达目的地,人们在车上整整坐了23个小时。到演出场地后,全团人简简单单地喝了点水,就地吃了几口干粮,甩开一身的疲惫,齐心协力把台装好。当地观众知道他们路上的艰辛后,极力劝阻,允许当天的戏推后演。“按时演戏是本分,这个规矩啥时也不能坏”,王承评一锤定音。全团人感谢了大伙的好意,按部就班进入了演出状态。出门在外剧团就是吕梁的形象,演员们比平时更卖力,当场的观众带着感动一次次鼓掌喝彩,台上台下互动高潮不断。
艰苦奋斗成为吕梁青年晋剧院最可贵的本钱,也成了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带着激情自我砥砺,带着信念抱团作战,一支年轻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戏曲队伍快速成长起来了。
“顾全大局”是本职
【解读】顾全大局引领创业方向,形成奋发向上的原动力。那是对事业的忠诚,也是职业的担当。时时有大局,顺势主动作为,有利于展示创业成就、赢得各方支持。
顾全大局是青年晋剧院的战略性发展定位。他们深入研究选题,以大局需要为方向,将大局需要、群众需要和市场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面对近乎惨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一个新组建的戏剧院团要立足、要争市场、要创品牌,定位是最关键的事。青年晋剧院的做法是:把自身的创业发展和党委、政府的需要紧紧结合起来,让戏曲成为文化建设中新鲜的、有机的、创造性的组成部分。
以“法治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为中心确定新创剧目。《红肚兜》以母爱为线索,以守法生产为剧情冲突的结合点和疏散点,弘扬法治文化;《廉吏于成龙》是廉政文化的经典之作;《甄如玉》《情洒红军东征路》《让党旗更鲜艳》等则是为弘扬红色文化而作。另外,《青春跑道》服务于教育和校园,《杏花酒翁》以享誉国内外的汾酒为题材,讴歌晋商精神,弘扬吕梁特产品牌。
在选材上围绕中心,在行动上服务大局。《廉吏于成龙》先后应吕梁市纪委、山西省纪委、吕梁市委的安排组织巡演。2008年时称作“百场廉政戏,覆盖到全市”,2011年由省纪委组织在市一级城市巡演,2014年则是在全省、全市“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的背景下展开。2011年,“三项整治”在吕梁轰轰烈烈展开,应时排演的专场节目在多地演出,文化服务成为推动工作开展的号角。2014年4月初,该院停止下乡演出,创作排练《让党旗更鲜艳—吕梁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来服务大局。201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时,组织排演了《情洒红军东征路》专场演出,在石楼、交口、柳林、临县等红军东征经过的部分乡镇演出。此外,他们用行动表明心声。2012年,全市“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三大活动”期间,利用深入基层演出的机会,每到一地,悬挂标语、散发传单。
每到吕梁之外的地方演出,他们总不忘宣传吕梁、展示吕梁。进京演出期间,多次把吕梁内容制成刊版,在演出场地展示。到山西的各地市,有条件自己带车时,他们会把吕梁的核心内容喷绘在演出车上。在兰州为山西商会演出时,他们散发专门的宣传资料,在主持人的主持词里专门介绍了吕梁的光辉历史和发展成就。久在外乡的山西人对他们的行动深为感动,称他们是“爱家乡的典范”。
超前谋划,应时服务,树立了青年晋剧院主动作为、不缺位、有作为的好形象。因而,许多大型政务性活动中,常常成为受邀请的对象。承担中国戏剧“梅花奖”艺术团吕梁行慰问演出坐底演出,参加山西省总工会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参加山西电视台《走进大戏台》2007年年终总决赛展示演出,参加山西省第十一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专场演出,承办吕梁市2009年 “文化扶贫、实惠村民、送戏下乡”演出活动,参加中国剧协、北京市文联和北京市剧协联合举办的纪念“建国60周年戏曲专场晚会”,连续六年完成山西省教育厅委配的“高雅艺术进校园”专场活动。此类活动是他们下乡演出之外的另一大主体内容。
吕梁青年晋剧院在勇于担当工作重任的同时,在担当自身困难上也颇值得称道。一直没有院址,基础设施严重不到位,从不抱怨,总是自行克服困难。以团养团、自己养队伍一直是沉重的压力,不用好编剧没有好剧本,不用好导演排不出好戏来,养不住好演员唱不好戏,财政经费难以满足需要,主体收入要靠自身多吃苦、善经营来补台。
做有责任、有爱心的院团一直是他们的努力方向,也有具体行动。2008年1月13日,为方山县11岁的白血病患者进行义演。2008年5月22日,参加了《情系汶川·心脉相连》赈灾义演。2009年12月17—19日,承担了吕梁市“送温暖、献爱心”晋剧专场义演。
“自强不息”是本钱
【解读】自强不息引领发展目标,形成了追求卓越的爆发力。站位高、目标远,让他们总是不断地自我加压、自我激励、自我突破。
吕梁青年晋剧院成立之初,就给自身设定了发展的高标准。“在吕梁要成为响当当的团队,在全省创一流品牌,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力”,“不论吃多少苦,不论克服多少艰难,最终的目的是,把事业做出品位、做出影响来、做出气派来”,这是院团领导时刻装在心里的话,也是时时向演职人员说的话。
王承评把自身的发展套路简要总结为:出人出戏出精品。
出人,其实就是队伍建设。没有名将的军队不是品牌军队,没有名医的医院不是名院,没有名师的学校难成名校,依此推之,没有名演员的院团就不是名院团。王承评的目标很明确,院团中既要有高飞的“领头雁”,又要紧步其后有团队气势的雁阵。
从建院第一年领衔主演梁桂星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开始,队伍建设始终紧抓不放。梁桂星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五-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重量级奖项,应邀参加中宣部“三下乡”文艺演出、第五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开幕式,赴北京钓鱼台参加革命老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文艺晚会。业务院长曹福富获全国戏剧“文化奖”、 山西戏剧“杏花奖”、山西“四个一批”人才等奖项,并被中国剧协主席、京剧大师尚长荣收为弟子。涌现出刘敦杰、刘玉萍、梁美萍、张小燕、吴七七、李小兵、冯建明、王小利、吕凉、高卫军等一大批“全国戏剧文化奖” “中国戏曲红梅奖”“山西戏剧杏花奖”获奖演员为主的名演员阵容。在2012年5月23日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吕梁市优秀文艺工作者”命名大会上,吕梁青年晋剧院47人获奖,颁奖的领导们都震惊了,整个会场的目光全盯在了王承评的身上。
出戏和出精品,就是主打业务建设,既要有产量,又要有质量。
出戏上,年年都有主题,年年都有突破。2006年,创排现代戏《红肚兜》,夺得中国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2007年,移植历史剧《廉吏于成龙》,上海京剧院收取一元版权成为轰动全国的梨园佳话;2008年,推出大型校园音乐剧《青春跑道》,举办了戏曲进校园巡演活动;2009年,成功研制戏曲音乐数字化切割法,获吕梁科技“创新一等奖”;2010年,新创《杏花酒翁》,成为国内首部反映汾酒题材的剧作;2011年,新创红色经典剧目《甄如玉》为建党90周年献礼;2012年,《廉吏于成龙》全省巡回演出启动;2013年,《杏花酒翁》全国500场巡回演出启动仪式及首场演出在太原隆重举行;2014年,创作排练《让党旗更鲜艳—吕梁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场文艺节目;2015年新创戏曲专场演出《情洒红军东征路》。
出精品,主要体现在获取大奖,剧目应邀参加大型活动上。第一部新创剧目《红兜肚》,两次进京演出,第一次在2006年,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二次在 2010年,参加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评比演出,获编剧、导演、音乐、表演、伴奏、伴唱等11个奖项,同时获得“戏曲音乐改革突出贡献奖”,主演梁桂星获“全国戏剧文化奖·文化表演大奖”。 吕梁市青年晋剧院作为晋剧版《廉吏于成龙》的首演院团,在乡下演出近300余场,并于2011年、2012年两次赴省分别参加 “山西省优秀精品剧目展演月”和“山西省廉政文化精品剧目展演”活动。2015年元旦期间,《廉吏于成龙》走进国家大剧院,为习近平等政治局七常委及首都近千名群众演出。《杏花酒翁》作为“文企联烟”的典范之作在城区、乡镇演出200余场,于2011年、2012年两次赴京,分别参加了全国戏剧“文化奖”、“第五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和“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山西省新创优秀剧目晋京展演”活动。主要演员刘敦杰、刘玉萍、李小兵、张小燕、吴七七分别获得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金奖、银奖、优秀配角奖,并获得新创剧目及音乐、舞蹈等七个奖项。
把自强不息作为本钱,他们的身上始终有使不完的劲,一路向前风雨兼程,一路走高而不骄不躁,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勇于创新”是本领
【解读】勇于创新引领实力建设,激活了戏曲事业潜在的竞争力。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抱稳”时间长不了,”守成”也最终难守住,只有创新是最可信赖的驱动力。
吕梁青年晋剧院产生于文化体制改革之时,创新是它的基本基因。创新是系统化、具体化的概念,创意来之不易,实际行动更为难得。
戏剧院团以戏立院,戏唱响才有地位。晋剧院团必须唱晋剧,并且要唱好晋剧,这是前提。他们的办法是:‘传统剧目炼队伍、新创剧目打局面、移植剧目闯市场’。移植是他们的成功实践。凭着多年对晋剧演艺业发展路径的把握,王承评瞄准了跨越剧种移植剧目的路子,先后移植了上海京剧院唱响全国的廉政剧《于成龙》,与苏州滑稽剧团的校园精品剧目《青春跑道》。
内部改革重在人事组合,单位建立了“一团一组一中心”模式。“一团”即演出团。主体队伍是一线演职人员,其职能是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办法是工效挂钩;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演职员获得学习机会和评奖机会,对为单位争先创优的先进个人实行分级津贴制。“一组”即剧组。利用近几年已创作演出的一些重点剧目,配合煤监局、纪检委、教委、汾酒集团和市直工委,分别组成《红兜肚》、《廉吏于成龙》、《青春跑道》、《杏花酒翁》、《甄如玉》剧组,一边演出,一边继续加工、打造,冲刺全国精品工程。“一中心”即产业发展中心。中心以发展文化产业为职责,以服务演出团和剧组为已任。区内联合开发精品剧。以弘扬地域文化为特征,与党政单位、品牌企业、大型企业联姻,共同拓展晋剧戏曲事业。区外联手拓展市场。与国际性文化经纪公司合作,力争让《红兜肚》、《杏花酒翁》、《廉吏于成龙》等一批精品剧目走向世界与外界实体联合打造剧作精品。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队伍建设上的一大创新。为了提升院团品位,获得更多的大家支持和指导,他们聘请京剧大师尚长荣、京梆子名家刘玉玲、晋剧皇后王爱爱担任艺术顾问。晋剧名家栗桂莲、宋转转、苗洁、孙红丽、王春海、郑强、王鹏等为公司特聘演员。众多大家加盟,使得年轻的院团在艺术水平、人才队伍上快速成长起来。同时,院团在获取重要演出信息、获得重要演出机会上明显有利。
创新表演形式,代表作为成功研制戏曲音乐数字化伴奏带。主创人为院长王承评。单位组织了科研攻关小组,聘请著名音乐家刘和仁、许合智、著名导演文井等省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指导研究。2006年腊月,在北京长安大剧院演出中,新编小戏《情怨》使用戏曲音乐数字化伴奏带伴奏大获成功。演出完毕后,中央音乐学院邀请进行了学术交流。2007年正月,戏曲音乐数字化伴奏的《红兜肚》在农村首次亮相。《廉吏于成龙》一步到位全部使用戏曲音乐数字化伴奏带。该项目的意义在于:演出成本降低了,参赛剧目、重点剧目既能走进城市大剧院又能上了农村小舞台;形式优美了,使古老的民族戏曲文化更加好听、好看,更能吸引年轻观众。“戏曲音乐数字化切割法”,2009年获得吕梁科技“创新一等奖”,2010年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科技创新特殊贡献奖”。 2011年王承评获中国戏曲现代戏音乐创作特别贡献奖。
从10人团队发展到160人的大院团,科学化的管理是根本。该单位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能获得极佳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创新机制,即:投资主体股份制、项目创新委约制、主创(演)职员聘用制、市场营销代理制。开放灵活的合作方式,很快为青年团汇聚了一大批充满青春活力、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优秀骨干人才。单位注重剧院各种艺术门类的协调发展,广纳人才,组建了一支精悍的乐队、舞美、灯光、音响、装置队伍。
十年树木,十年兴团。吕梁精神的指引下的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在文化体制改革大潮中成功出彩,靠的是正确的方向,靠的是超常的付出,他们的实践表明,在当代传统的晋剧照样能汇聚起磅礴的力量。
风雨兼程,矢志不移。面对着未来的创业途程吕梁青年晋剧院人信心百倍,他们相信,院址会有,经费会得到保障,如果不为生存所困,他们会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把戏曲事业传承好、发展好。
梨园道路,事业情怀。吕梁青年晋剧院人在吕梁精神的指引下走向了更远的远方,人过处留下了一道亮丽的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