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廉吏于成龙》热演600场的启示意义
2018-09-29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嘉由吕梁市青年晋剧院2007年排演,移植自上海京剧院同名京剧的晋剧《廉吏于成龙》于9月27日晚举行了第600场演出纪念活动。说是600场,我看这个数字很保守,应能够达到千场甚至更多,那是因为自吕梁市青年晋剧院移植该剧之后,除吕梁市直院团外,山西省晋剧院、沁源县晋剧团、代县人民晋剧团等晋剧演出团体也纷纷以吕梁移植的《廉吏于成龙》为蓝本进行搬演,成为很多晋剧团的常演剧目,这要有赖于当初吕梁的移植举动和移植过程的再创作(主要是剧目由京剧移植至晋剧的音乐和唱腔设计)。此后,《廉吏于成龙》一剧在山西其它剧种剧团也有搬演,分别有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临汾市蒲剧艺术研究中心、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晋城市鸣凤上党梆子剧团、右玉县道情剧团、应县耍孩儿艺术团等都纷纷演出该剧,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新创了《布衣于成龙》,河北省组织创作有晋剧《直隶巡抚于成龙》。
缘何山西的舞台上能够刮起以“于成龙”为主人公代表的廉政戏热潮?这和山西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有关,随着当时山西省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净化政治生态、重塑山西形象成了山西的重要工作内容,省内很多剧团为了配合政治形势,为弘扬廉政文化、营造廉政氛围也竞相新创或移植廉政戏,被清代康熙皇帝赞为“天下第一廉吏”的山西吕梁人于成龙成为最受瞩目的历史角色。上述提及的大多数关于于成龙的戏曲剧目,大多都是以此背景下排演而成的。
与大多数剧团演出“于成龙”不同,吕梁市青年晋剧院移植排演的晋剧《廉吏于成龙》则诞生于2007年,与相隔六七年后的反腐形势无关,当时的移植演出也显得更加纯粹、更加具有从艺术上和精神上的考量,走出了一条戏曲剧目移植道路的成功范式。在山西戏曲舞台上演绎家乡的一代廉吏于成龙,他们走在了前列,开创了先河。要说山西戏曲舞台上掀起的于成龙“热”,当由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始。
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同多数戏曲移植过程中的“偷戏”不同,他们不仅没有偷偷地拿来演出,而是充满了对剧目版权的尊重与敬畏,拿出了十足的诚意期望得到原创单位上海京剧院的移植许可。众所周知,《狸猫换太子》一剧是上海京剧院创演的经典剧目,各大剧种都纷纷搬演,然这出戏的移植演出都没有经过上海京剧院的许可,这也恰恰说明了戏曲界普遍薄弱的版权意识和欠缺保护的版权环境。功夫不负有心人,吕梁想要移植《廉吏于成龙》的举动也深深地打动了上海京剧院,由此也诞生了“一元钱”版权移植费的梨园佳话,成为美谈。
对于《廉吏于成龙》这部众所周知的精品剧目来说,由京剧转为晋剧,想让广大观众接收、认可、喜爱,需要拿出再创一部新戏的魄力,下到异于常剧的功夫。对此,吕梁市青年晋剧院也竭尽所能的组织了移植团队,我省著名导演文井、著名晋剧音乐家刘和仁、刘和跃等创作人员的加盟,也给予了这部远道而来的精品剧目崇高的礼遇,最终的移植效果亦不负众望,从高贵典雅的国粹京剧到雅俗共赏的山西梆子,其中的转换不仅没有让这部京剧精品“水土不服”,而是圆满地完成了晋剧化,成为了一出在晋剧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好戏。
《廉吏于成龙》虽是移植,却胜似新创。吕梁市青年晋剧院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发展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演戏,把晋剧《廉吏于成龙》当做剧团的“看家宝”,每到一地,必然传唱。观众爱看,剧团爱演,十年600场,从乡间的流动舞台车,到省市县不同范围的巡回演出,再到登上一年一度党中央同全国观众同庆同乐的新年戏曲晚会——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晋剧《廉吏于成龙》也见证着吕梁市青年晋剧院不断前进的光辉历程,促进着吕梁市戏曲事业的繁荣发展。
最值得一提的是,晋剧《廉吏于成龙》也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印证了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当初选择移植这部戏的敏锐眼光和洞察力。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是文艺工作者的追求,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该剧移植排演之时,几年后相继落马了的山西省高官还正襟危坐于领导岗位,吕梁市青年晋剧院排演的这部廉政大戏则在反腐声万籁俱寂之时,针砭时弊、警醒世人,用文艺的形式传递真善美、弘扬正能量。在那时,他们响应时代的召唤,感知文艺作品所需弘扬的精神价值取向,该剧所蕴含着的廉政精神也激励着他们义无反顾的移植演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晋剧《廉吏于成龙》也历经检验,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显得愈发闪亮。
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价值要先于常人,先于社会,而不是一味附庸迎合于政治。文艺要引领社会的风气,照亮时代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指的一样,要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和先畅者”。吕梁市青年晋剧院移植于2007年的晋剧《廉吏于成龙》至今已热演600余场,十年前的初心,十年间的演绎,戏曲剧目的移植创作之路怎么走,如何处理好戏曲作品与社会、与时代、与政治的关系,他们给出了具有吕梁特色的经验与诠释。